用于青光眼手术的特效药丝裂霉素已然断供,医生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回原来的老药,而老药的成功率,在过去只有40%左右,丝裂霉素的成功率却早已达80%以上。(4月7日《湖北日报》)
这是一组令人肝颤心塞的数据对比。青光眼手术难度变大,加重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增加了患者失明的风险。武汉爱尔眼科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吴作红称,这事关全国2000万青光眼患者的健康。若以此数据推算,手术成功率降低40%,意味着约800万的患者因药物断货而难以治愈。
事实上,特效药短缺甚至断货,不此是丝裂霉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用药“优甲乐”,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抗血小板的潘生丁等,都先后出现过一药难求的局面。
这些治病药、救命药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廉价、小众,这就容易引发药企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停产、断货的现象。以国产丝裂霉素为例,2毫克只要约十元钱,而且一支可供十个青光眼手术病人使用。国家对企业生产线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这类不赚钱的药,企业没有动力再为它升级生产线。
2013年,《湖北日报》曾报道过武汉一家药企,亏本57载生产救命药“二巯基丙醇”,引起过强烈反响。二巯基丙醇,就是著名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的救命药,主要用于砷、汞等重金属的解毒。1960年,山西平陆县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全国上下千方百计寻找救命药,中央领导下令动用部队直升机,将药品及时空投到事发地,61名民工兄弟得救了。这篇通讯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二巯基丙醇,这个陌生的专业名词,承载了生命无价、人民至上的深刻内含。
然而,四年后的今天,“同途殊归”的事情令人窘迫而揪心。我们可以赞扬亏本生产特效药的企业是良心药企,却无法指责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产品结构的工厂是黑心药厂。
为了调动药企生产的积极性,2014年,国家发改委取消530种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药品使用的日均费用标准内自行调价,以促进低价药的有效供给。低价药因此迎来“涨价潮”,部分药品价格翻倍,有的涨幅超过三四倍,仍无法完全缓解低价药短缺的尴尬局面。据业内人士透露,低价药正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
与粮食类似,药是商品,但具公共属性,都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稳定。建立国家储备用药制度,或许是解决短缺药“久治难愈”问题的良方。可是,与粮食种类集中不一样的是,药品种类繁多,确定和动态管理储备用药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这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的手管效率、效益,政府的手管公平、公共,寻找特效药断供的“特效药”,无疑需要这双手来调配。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