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著名导演陈力执导,王霙、保剑锋、孙维民等演员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在全国各地陆续举行巡映活动。据多家媒体报道,继该影片在北京当地、福建革命老区、陆军“红一师”驻地等地放映后,该剧组近日来到湖北进行巡映,已在湖北大学、湖北红安县等地与现场观众见面。作为弘扬长征精神和纪念建军90周年的影片,该电影的制作与放映得到了广大部队官兵、人民群众、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初见这部影片,笔者无疑是震撼与吃惊的。正如导演陈力所言:本片战争场面拍摄完全采用实地拍摄,未采用任何3D镜头,全部演员亲身上阵,画面效果十分真实。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该影片不仅场景宏大、战争场面真实震撼,同时又别出心裁,于战乱之中插入小人物的故事,于家国大义之中融入平凡人的情感。该影片多处还原真实历史情节,在镜头多处善于刻画细节,人物感情真挚细腻,在笔者看来,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
该影片以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为背景,以全景式镜头再现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讲述了红军34师全体官兵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全力掩护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渡过湘江的英勇故事。古人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人评价这部影片、这场战役看到的是对长征历史故事的纪念,对英勇献身革命战士的缅怀,对中国革命背后惨痛历史教训和宝贵经验的总结。诚然,在这部影片中,笔者感触更多的却是对人性的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对情怀的景仰、对信仰的歌颂。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场画面:一群群红军战士唱着不知名的乡间民谣,穿梭在树林里、草丛间、一遍一遍唱着,满怀希望的向前走。其实,当他们的歌声响起的那一刻,笔者不禁在想: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这些红军战士也有家、他们什么时候能回家看看、他们还有没有机会能回家!也许,他们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可是他们却义无反顾。
曾经的广西兴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足以可见湘江战役之惨烈。你可曾知道曾经的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位“红军战士”,人人唤他“林裁缝”。这是一个老人,家里的几个儿子也参加了红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红军战士一针一线的缝军装,为红军缝了一辈子的军装,而最后的最后,他竟是和儿子一起倒在了前线的血泊中。你可曾知道曾经的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位“红军师长”,他叫“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奋战在掩护红军撤退的第一线,英勇就义、誓死不当俘虏。
这一幕幕故事,无不让人动容。感动于“林裁缝”“陈师长”这些普通红军战士中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红军战士中家国大义面前的政治信仰,感动于影片中“青年毛泽东”同志呼吁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银元换取老百姓食物和礼物”的为民情怀,感动于那时那日红军优秀领导人们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决策——“丢掉所有装备,全力渡江”,感动于影片回归人性、体现情怀的拍摄和纪实。
此时此刻,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奋战在革命前线?到底是什么促使历时两年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满完成?同样的,电视剧《麻雀》中有这样一句主题宣传语: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也许,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心中有了对政治立场的坚定之情、对心中信仰的虔诚之心,他们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在那一句句莫名熟悉的民谣歌词里面,笔者看到的是一颗颗跳动的心,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战友之情、军民之情、家国之情。看到的是军队指战员以人为本、忧心为民的情怀,看到的是各部队官兵不畏牺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
军队之魂在于战士,战士之魂在于人心,人心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情怀和信仰,在这部影片中,笔者读懂的是:唯生命与情怀最为可贵,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