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俯下身子,当好百姓的政策“翻译官”
2017-03-25 13:26: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一些省份规定,行政机关出台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百姓清楚明白。这是个好主意。正式文件往往出于准确性、规范性等考虑,格式化、专业化痕迹较重。因而,解读文件就是掰开揉碎、去专业化的过程。解释不清,具体办事时,群众还是不明白,只会导致“解释复解释”,降低权威性不说,还浪费资源甚至增加争议,给社会治理添堵。多些效果导向,多些白话意识,才能使政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3月24日《人民日报》)

这篇题为《多一点白话意识》的文字,使人想起了某乡镇在村(社区)级换届选举中起草的大会主持词。这份主持词一改过去板着面孔的严肃风格,用了许多百姓一听就懂的方言俚语,并要求各会议主持人作好训练,多讲百姓易懂的“大白话”。起草时有人反对,说太不像主持会议了。但一届选举搞下来,群众确说今年的主持人是最棒的,因为他的每句话都一听就懂。当然,作为基层行政机关的红头文件,自然有其严格要求,讲究准确、规范、专业,倒不可能都弄得那般的“通俗易懂”,但在学习、解读的过程中,如果还是那样“专业”,就可能越弄越糊涂。

这就说明,说话要看对象。文件之所以要规范,是因为没有必要去长篇赘述,且对象是负责贯彻执行文件的各级干部;解读之所以要通俗,是因为对象是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百姓。作为解读文件者,如果只管自己“卖弄”,不顾他人感受,那解读的目的是达不到的。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就有了“你不说我还懂一点,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调侃。记得有位专家在讲座中不无调侃地说:“所谓专家,就是把浅显的道理讲得别人都不懂的人。”这样的说法虽说夸张了些,但折射出的确实是基层工作的缺失。

当前,我们的脱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更需要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与群众交心谈心,把党和国家的民生政策用最朴实的语言去解读,让百姓一听就明白。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干部们,更要及时实现角色转换。平日里开会讲话“官味儿”习惯了,到乡村去仍然不思考具体问题,一味地将文件“照本宣科”,就会事与愿违。而要真正做到角色的转换,首先要从观念的转换开始,要放得下自己的“身价”,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群众之中,做群众的一员,才能解读得出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文件需要用白话进行“翻译”,而当好一名“翻译官”,是基层干部的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只有把文件精神传达清楚了,百姓也听得明白了,并知道怎样做才符合文件精神了,才算真正的政令畅通。而这个打通上层与基层意识“梗阻”的责任,就落在我们基层干部的身上。“与百姓打交道,只要说百姓话,做百姓事,百姓就会把你看成‘一家人’,‘一家人’还有什么‘摆不平’的呢!”这是笔者接触过的一位下派干部的扶贫感想。的确,唯有站在百姓角度去解读文件,才能把政策法规等融入百姓的心中,百姓才买你的账。

学生听不懂“之乎者也”,需要老师去引导“翻译”;百姓听不懂文件的“官话”,更需要基层干部去“翻译”。因此,多些“白话意识”,并不是贬低了自己的身份,相反,却是更具领导艺术的体现。这就好比有的大学本科高材生,却教不好小学生,其主要因素就是觉得自己才高八斗,不会站在小学生这个起点上看问题,也就当不好小学生的知识“翻译官”。基层干部们,不妨俯下身来,粘一些泥土的芬芳,增强“白话意识”,当好百姓的政策“翻译官”,让政策深入民心,让政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竹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