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3月15日,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此前,就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曾发言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如何补齐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短板呢?建筑工人收入碾压“白领”:贴瓷砖一年能挣20万。(3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
看到工人比白领挣得多,有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脑体倒挂”。脑体倒挂本是指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价格的现象。脑体倒挂其实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形成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动脑不如动手”的产物。可谁说“动手”就不如“动脑”呢?报道中提到的“贴瓷砖”一年能挣20万,这当然比一般白领都高。然而,这并非“脑体倒挂”,如果有人感到不公,那么这部分就是“观念倒挂”。
目前,中国不缺“白领”,倒是缺动手干活的手艺人、工匠;中国也不缺动手干活之人,而是缺乏动手干活干得出色的“蓝金领”。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大国工匠”应该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像报道中的徐彬、陶猛这样工资高的“工匠”还是显得太少。究其原因,就是传统观念在作怪,总以为坐办公室用脑工作的人一定比在室外挥汗如雨出大力的人体面,且社会导向也恰恰如此,一提到蓝领,总是低人三分。中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是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达成共识。
两年前,轰动一时的《大国工匠》在央视播出后,一群不平凡的“蓝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成功就源于其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从而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工匠精神”还首次出现在去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实,“工匠”并非是一般人理解的“蓝领”,即“体力劳动者”,其实他们就是“脑力加体力劳动者”。试想,没有聪颖的智慧,他们怎么可能成为“大国工匠”?
当然,建筑工属于比较特殊的工种,技术含量较高,甚至有些方面对技术的要求相当高,其中的操作工艺、施工计算、施工管理、装饰装修、机械作业等,技术含量不是一般地高,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本无法达标。报道中提到的“贴瓷砖”工,一年能挣20万,这当然比一般白领都高。可殊不知,这些贴瓷砖工要经过多少磨练,需要吃多少苦、用多少脑,才能掌握如此精巧、娴熟、过硬的本领啊!
中国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就是当务之急。纵观世界当代工业发展史,凡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一般都在50%左右而我国仅为5%,且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因此,中国就需要像徐彬、陶猛等这样的“能工巧匠”。而且,高级蓝领或“金蓝领”,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建筑工收入碾压白领实属正常,且是大趋势。
由此,像徐彬、陶猛这样的“金蓝领”越多越好。要想改变“蓝金领”太少的现状,只有形成共识,在政策倾斜上再下些功夫,让高级蓝领吃香、受益,最终倒逼出蓝领的社会地位。如此才能成功实现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