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芳:亟需为“通渭脊兽”找到继承人
2017-03-18 19:08:00 来源:荆楚网

泥塑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物件,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通渭脊兽被甘肃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据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统计,目前马营镇从事脊兽生产制作仅有三户九人,千年技艺“通渭脊兽”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威胁。(3月17日澎湃新闻网)

据了解,通渭脊兽主要应用于宫廷、宗教建筑及民用建筑,是为了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同时也美化了居住环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但就是这样具有极强使用、文化、审美功能的技艺,如今却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仔细想来,因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传承保护观念的缺失,我们已经快要失去竹编、手工刺绣、蜡染、泥塑、剪纸、砖雕等一大批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了。这些都是民间文化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想象力和美学的各种延伸。

这些古老的技艺曾经给资源、娱乐匮乏的祖先们带来过快乐和新奇的感受,它们彰显的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卓绝的想象力,不断突破限制的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

如今,人们的步伐实在太快了,都去追逐速生速朽的高科技,将精神方面的沉淀甩在了身后。因此,很少有人去花时间读书了,创作者们不再有进行苦心孤诣创作的定力了。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消息,却难以创造出知识。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闻热点攻占我们的大脑,但却难以激起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安静显得特别困难。这个崇尚现代化的时代,对古典美、绝伦民间技艺的欣赏显得特别困难。在这个热衷炒房投资的时代,传统手艺人的生存显得特别困难.

尽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难以让这些充满智慧和匠气的技艺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也没法满足技艺传承人必要的经济需求。对很多传统技艺,我们总是对付出提的太多,而鲜少顾及到世俗的生活层面。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们需要更多的现代思维。我们应该尽力将它们融入到现代生活里,融入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里,让它们在这个时代也有生存的空间,而不是在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凭吊。

通渭脊兽不该成为历史的流沙,传统手艺人面临的生存窘境,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这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公众都担起自己的责任,除了做好对传统文化保护观念的宣扬之外,还需要给予实际的金钱帮助,努力挖通一条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渠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为工匠精神留出一片天空。

为这些面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技艺找到继承人,也是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本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