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汇聚校友回汉的最大“向心力”
2017-03-16 10:16:00 来源:荆楚网

从2月28日起,武汉实施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消息不断在部分鄂籍代表、委员校友微信群里转发。“武汉需要我们!”全国人大代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总裁童国华说,这段时间,他所在的武汉大学77级校友微信群里不断跳出信息,大家都在说:“我们应该回去,为家乡做点事”。

事实上,校友本就是一个集情感与人才资源于一体的词。在孤军奋战的日子里,若能碰上校友回顾一下白衣飘飘的年代,展望一下五色斑斓的未来,便能生出许多“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和“上阵兄弟兵”的动力。在国内投资圈中也早有北大自由连、清华哥们儿、人大的江山、精悍的五道口、厚积的中财、上财的上海滩、志同道合武大人、厦大葛家军等以学校命名的投资界校友圈。随着校友经济的发展,打包组团上战场早已成为“双创”时代独特的风景。

而坐拥丰富科教资源的大武汉,这些年走出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很多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应该说,认准校友资源,唤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不仅是结合武汉实情出发的一次创新发展,更是引凤还巢、共建共享的城市期盼。那么如何凝聚起“回汉共建”的最大向心力?在笔者看来,必须让校友“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凝聚向心力,首先要在“回”字上下功夫。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虽奔走于繁华都市的边缘,内心深处却始终隐藏着一个遥远的乡土情结。”这种遥远的乡土情结说到底其实还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惯性牵引。当下,不论是知识精英“南上北下”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还是“漂洋过海”飞向更高的平台。这些校友身虽奔走异国他乡,心却还记挂着当年校园里的人事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让着这种情感“沉睡”。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召开校园茶话会等形式,邀约有影响力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营造浓厚校友回归的氛围,“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情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校友对于武汉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吸引校友回归。

凝聚向心力,其次要在“留”字上做文章。对于武汉来说,“回得来”只是第一步。要让百万校友扎根武汉做贡献,我们还需在“留得下”上做文章。当下,无论是《武汉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还是高端人才公寓的打造,凡此种种都是武汉带着满满的诚意为校友们扫清户籍、医疗保障、子女就学、住房安居等方面的障碍,打通留下来的硬关节。但也当看到,不少校友的反馈印象里,武汉仍甩不掉“灰姑娘”的“美名”。对此,我们也当在提升硬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市的软实力,给来汉创业就业者提供舒适的生活,让他们爱上武汉,留在武汉,心甘情愿地为武汉的发展做贡献。

凝聚向心力,最终要在“干”字上求突破。其实城市发展和校友回归是一个互进互助的关系。一味要求通过情感和条件牵引达到人才回流和自我促成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要让人才发挥“驱动器”的作用,还需为校友在干事创业上创造平台、提供保障、给予便利。对此,政府一方面要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让一键式提交,一站式服务流行起来,为校友干事创业腾出精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搭建校友成长平台、施展舞台。如利用各类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创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校友提供广阔就业创业平台,同时邀请行业前沿人士进行“传帮带”,使校友在“回归”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彰显,达成扎根江城,建设武汉的目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