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吹拂,对摩拜和ofo来说,最好的和最坏的时刻同时到来了。
理智在追问:一个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辆自行车?它来的如此之快,迅速成为城市的风景线;它的价格又及其便宜,一个小时只要1块钱,甚至还常常免费;它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近20个玩家和100亿资金。然而,把资本的亢奋和焦灼抛在一边,当小橙和小黄们流淌在街巷,享受着免费和春光的人们,情感上又是多么愉悦。作为创投界的“爆款”,共享单车在理智与情感地冲突中,忐忑地等待着决战时刻的到来。(3月13日《北京晨报》)
回馈消费者的厚爱也好,继续推动普及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生活理念也罢,无论摩拜和ofo决战的结果如何,都不能绕开“开疆拓土”的实际用意。
不错“这个市场太大了,中国十几亿人口,光存量车就有4亿辆,我每天投放10万辆也要10年才能达到这个规模。”但也不可以只算一面帐,第一中国十几亿人口,不是人人都需用共享单车;第二3000万的单车产能,放都没处放,究竟是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方便,还是提供“共享堵车”?
既然有人看好共享单车发展前景,认为是“爆款”那是他们的事,但有两件事笔者认为有重提的必要。第一件事,前不久上海4000辆共享单车,因为“扰民”被“管制”,躲在角落里“共享清闲”;第二件事,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快的”与“嘀嘀”两大软件“烧钱大战”的那些事,看上去他们的“烧钱大战”是“神仙打架”,结果当形成了“鼎足之势”,各自有了固定的地盘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先前的“免费”立马换成了抽成5%。
不知道摩拜和ofo完成了开疆拓土之后,会不会像“快的”与“嘀嘀”那样立马“变脸”,单就“满大街的车子”就为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共享单车烧钱政府不可作壁上观,不可以任由其疯长。不仅要对一座城市投放多少辆共享单车才能达到饱和要做好充分的调研,更要对共享单车如何管理做好“分工”,比如划分好城市管理者和企业之间的责任边界,由此带来的公共管理成本由谁来买单,都必须做到“有言在先”,不要让上海4000辆单车因“扰民”被“管制”的情况重演,不要让共享单车变成“共享堵车”,这都是共享单车成长中的“烦恼”,在共享单车如何发展这件事上,我们必须用理智战胜情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