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的报告中,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重要说明。(人民日报)
如今,随着中央始终强调的绿色发展战略,全国上下已经进入到了绿色模式,全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树立绿色的生活观和消费观,转变传统的旧思维,跟上了绿色发展的步伐,对留住“青山绿水”充满了信心。可以说,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的理念,更是全国13亿人民的共同心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问题一直是民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不仅要付出更高昂的治理成本,而且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要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是我们发展的底线。”在这一次全国两会上,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案、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提案,大量都是关于绿色发展的问题。可见,生态地位远远高于我们经济地位,要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制度性的重要部署。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等环境治理新方略时,冠以"必须"二字,足可见决心之强、信心之坚。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强合力。要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制度保障,构建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长效机制。
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法治手段和治理能力,不断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唯此,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建设愿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长江网网评员:醉江南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