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的确,只有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提高其自我发展潜能,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解决贫困群众的根本性问题。报告中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对农村地区来讲,这是一大福音。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均是社会共识,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农村家庭,再苦再累都得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这是基于最淳朴的向上执著,也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给予农村人更多的选择,他们不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外出打工,通过努力挣更多的钱。农村人给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并带回劳动所得的同时,也会对农村青年带来更多诱惑。在他们眼里,不想种田,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还可以出去打工改变人生。
自1999年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逐年递增,对于某些农村学生来讲,举债读大学,心中充满期盼,读完大学却找不到工作,失落感迷茫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便是农村学弟学妹们对前途的迷茫。是努力考个大学,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还是不努力混完日子去“闯荡江湖”?对他们而言,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我还能够清晰地回想起参加高考前后的场景,有的同学没考好,毅然决然地收起行囊,外出闯荡,并且笑言以后要当老板,让你们这些大学生给我打工。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些扬言要雇佣大学生的同学们,终究没有实现当初的誓言,却离乡背井,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过着最辛苦单调的打工生活。他们又在重复着父辈的命运,外出打工,供养留守儿童上学,囿于农村教育基础越来越薄弱,家里的留守儿童又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自己。这种恶性循环与“闭环轮回”,让很多农村家庭看不到希望。
只有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才能打通农村学生向上通道,基础教育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强调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向基础教育倾斜。”凸显了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的战略眼光。对于农村来讲,政府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最好的福利。这种教育资源,不只是新建多少栋教学楼,新铺多少米塑胶跑道就能解决问题的,更应该体现在优质教师的供给上。当前,农村更缺乏的是优秀教师这一软件资源的不断供给。只有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力度,才能夯实农村教育基础,让农村家庭看到希望。
农村扶贫更需扶智,扶智脱贫重在教育。眼光向下,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打通淤塞通道,缩小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打通农村青年向上通道,避免农村家庭“闭环轮回”,是扶智脱贫的根本之策。
稿源:荆楚网
作者:田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