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植树节前夕,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忙着联系种树,今年也不例外。不过记者发现,随着济南市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市区内交通便利的义务植树点变得越来越少,大都集中在二环以外甚至到了商河、济阳等郊县。而随着可种树面积的缩小,供需出现明显落差,可谓需远远大于供,这也导致今年17个义务植树点格外火爆,一“坑”难求。(齐鲁壹点3月10日)
对“能植树的地方越来越少”,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担忧,因为想植树的愿望难以实现。而第二反应则是开心,因为这说明城市绿化覆盖率越来越高,环境保护更为得力。但结合实际后,笔者的第三反应却是无奈,因为我们除了“移植树苗”,就没有其他方式参与绿化造林吗?
3月12日植树节,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存在的,以宣传保护树木,鼓励民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植树节植树也成了不少学校、单位、个人组织教育活动的好机会,而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因此,植树点“供不应求”也是迟早的问题。但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寻找更多可植树的地方,而不是换一种方式参与植树造林?
原因想必在于移植树苗所具有的便捷性。找一个地方挖一个坑,插下树苗填满土,再浇一浇水,除一除草,活动也就完成了。活动简单便捷,学生、成人、老人都能参与其中。加之,这样群体性的活动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宣传效益。如果换一种方式组织,第一是担心民众不习惯,第二是担心组织有难度,第三也是担心缺乏集体活动的热闹感。而对于相关的园林部门、林业部门而言,面对庞大的民众需求,选定可植树场地,安排人员联系,协调植树树苗就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了,所以也不会考虑其他可替代的方式。
植树节的真谛不仅限于植树,随着城市环境的发展,面对复杂的空气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当中。曾经有媒体发现,不少人虽然喜欢植树,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植树经验,草草栽下树木之后,便一走了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树苗栽下去后还需要养护。曾有农林局专家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愿或没有及时养护,树苗成活率会大打折扣。”笔者感到,我们可以拓展植树、养树、宣传等环节纳入植树节活动当中,配合保护鸟类、保护绿地、清除垃圾等活动,增加植树存活率。并利用网络新技术,将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引入其中,实时监测树木成长情况,并适时推送信息给植树人员,促使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令植树造林成为常态。
相信,随着植树点的减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单纯的植树改为养护树木、保护树木。而相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拓展植树渠道,实现更多人参与植树造林的愿望。
长江网网评员:严奇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