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无锡交通志愿者采取“熊抱”方式劝阻一女子横穿马路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不忘为该志愿者“点赞”,称这名志愿者非常“霸气”“敬业”“有责任心”。9日,视频中的志愿者小冯现身接受采访,称当时自己没想那么多,为了不影响交通,才不得已“抱”之。(3月10日中国新闻网)
据了解,从没有斑马线的路口过马路的行为不属于闯红灯,只能认定为强行通过,故处罚方式唯有口头教育批评。作为不文明出行的一大表现,横穿马路一直是难以根治的顽疾。采取“熊抱”方式劝阻横穿马路行为被网友点赞,也恰恰映射出根治陋习“药不能停”的呼吁。
“熊抱”式的劝阻乍一看是“力量博弈”,难怪视频中不知情的交警误以为是情侣的感情“较劲”。事实上,介于简单说教和拳脚相加之间的“熊抱”,是一种文明却不失力度的矫正方式。对于出行陋习来说是否算得上“灵丹妙药”,还得先从横穿马路的动机说起。
为什么会横穿马路?从外部环境上讲,是快节奏的生活形塑了个体行为。在浮躁、匆忙的人际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加快步伐,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争分夺秒,鲜有安步徐行、气定神闲的身影。即使存在,也会被贴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标签;从自我原因上看,是自利、侥幸的心理在隐隐作祟。抱着诸如“反正车不敢撞”“发生碰撞,顺势一躺”的扭曲心境,俨然一副“要去哪,世界都会给自己让路”的架势。横穿马路虽然是个体行为,与集体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有所不同,但本质一样,都是侥幸心理驱使下风险平摊后的失范行为。
在不影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熊抱”的劝阻方式有效且快速,是针对突发性状况速效纠正。然而,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来说,一个志愿者可能势单力薄。倘若增加人手,对所有横穿马路的施行“熊抱”又势必造成交通混乱;再如果,主体换做一个彪形壮汉,力量上的博弈处下风时又该如何?在笔者生活的城市中,有劝阻行人乱穿马路的“鞠躬爷爷”,他平均每天给乱穿马路的行人鞠躬200次。鞠躬与“熊抱”一样,虽然短时间内效果明显,却难以为继。
所以,对不文明出行的纠偏不能压垮了年轻人和老人的脊梁,要治本还需要唤醒每个人的文明自觉。
在制度条例不断完善、志愿者不断涌现的今天,实现文明出行只差公民内心迈向自觉自醒的一小步。除了加强教育引导外,最根本的是将规则意识树立并传递,因为规矩意识得不到公众心理认可终将导致“一人失守、众人逾矩”的破窗效应。试想,其他行人对乱穿马路漠然置之而在心里暗暗嘲笑,是不是客观上的纵容?带着孩子横穿马路或者对目睹乱穿马路行为的孩子不予提醒,又算不算失败的示范?总之,根治出行陋习,不光要有“熊抱”的志愿者,更需要每位公民做规则意识的担纲者与捍卫者。
稿源:荆楚网
作者: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