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此次报考人数首次破200万。陈瑞就是这200多万分之一,在她看来,考研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到处都是本科毕业的学生,本科学历不值钱了,必须得继续深造。” (3月6日《中国青年报》)
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很多考生的无奈和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23.29%的受访者在求职或实习面试时遇到过学历歧视。在整个社会弥漫着的学历情结的当下,同等条件下,高学历优先是用人单位的共识。不唯如此,人们对学历的追捧多少已显“病态”,月嫂要研究生学历的,清洁工要博士学历的,就连小学招生时都要求家长的学历是本科以上的……学历几乎等同于能力,低学历意味着就业机会的降低,因此,考研的因素中总是闪烁着追求学历的因子。
或许,在一些人眼中,被学历裹挟的考研多少有点不够理性,把高学历当作求职的敲门砖,显得过于功利。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理性的表现。虽说学历不能等同于能力,然而求职路上如果没有学历,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证明能力出众?选择学历高的是用人单位相对稳妥的做法,毕竟做事要讲究效率,证明能力的出众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条件的。另一方面,学历在某种意义上至少证明了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求职者付出了努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不管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追求高学历都没有错。从这个角度说,为寻求高学历而考研无可厚非。
何况动机并不等同于结果,功利性的动机并不意味着的结果不好。被“膨胀学历”催生的考研族在漫长的学习之中,当初的动机完全可能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据此指责为追求高学历的行为不高尚,毕竟,考研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因为追求好工作而考研,有人因为做学问而考研,有人会因为感情而考研……动机没有高尚与低下之分,追求理想固然令人钦佩,现实的利益考虑未尝就不值得称道。
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是人们追求高学历的推手。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换句话说,被“膨胀学历”将寻常可见,没有高学历,只有更高学历。在人们学历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所谓高学历只具有相对意义,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而学历的提高无疑是标志之一。
“本科学历不值钱了,必须得继续深造”看似具有极强的短期功利色彩,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何尝不意味着的社会的进步,唯学历论自是不可取,但追求学历的考研却也无可厚非。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