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天上午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继续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3月5日 人民网)
水是生命之源,而善政则是执政之源,善政如水润民心。因此,李克强总理一说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就赢得了热烈掌心,掌声背后代表的是赞同、是感激,是顺民意合民心之说,更是群众对这种善政声音的欢喜。
《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欲民,而善藏其余”。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民过富裕生活的“技能”,更是关系到人民冷暖、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下的腐败”都是一个个因奢侈而害人害己的“活教材”,干部队伍的建设需要节俭之风,群众的幸福生活需要节俭之风,国家的富足需要节俭之风,“节俭”才能写好“民生”。
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是对政府过上“紧日子”的要求,这也是一个“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既然执政为民,那么就当对人民负责,既然服务于民,那么就当优质服务。这是对政府的严格要求,更是一种态度,是治国理政、兴邦立业的重要法宝。
“节用欲民”的前提是“节”,落脚点是“民”。“三公经费”往往在各种违规补贴中超标,在各种大吃大喝中挥霍,在各种虚保瞒报中掏空,最终却是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紧,政府的日子越来越松,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所在,更是乱政的现实表达。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品读“国家”二字,我们当懂得国与家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的富足、家庭的富足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共同抵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念好一个“抠”字才能写好一个“民”字。
长江网网评员:婧蓝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