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个民间地方戏曲剧团,因为两组年轻摄影者自发记录的照片,不约而同地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关注。其中一个,是在云南昆明篆新农贸市场十年之久的滇剧花灯团,一个则是在广西柳州广雅综合市场公厕旁的文苑桂彩剧团。(2月24日澎湃新闻网)
这两个剧团演出的滇剧、花灯、桂剧、彩调,都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两个剧团都存在了几十年,如今台上的演员大多已是唱了一辈子戏的古稀老人,台下也都是追剧几十年的老年观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剧团已经难以靠门票收入维持,其中很多剧目,都将随着这些老艺人离开舞台,面临失传。现如今,这两个剧团却只能在菜市场和公厕的夹缝中作着最后的挣扎。
这两个剧团虽然是民间剧团,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是全社会的,全民族的了。这些老艺人他们还在演出这些经典,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守住这些经典。但因此常常需要演员们贴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进行演出,另外还得靠一些观众的资助才能维持。但这些老人会慢慢地老去,靠这种方式想留住这些经典,会越来越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能留住这些经典,已不是这些民间剧团的责任,也不是这些老艺人的责任,而是当地政府部门的法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该法要求各地强化对代表性项目的保护,进一步落实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法律设立的各项制度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提升依法保护水平。
实际上,要让这些民间剧团生存下去,也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政府稍微挤一下牙缝就可以让他们维持下去了,适当拿出一些资金来加强这些非遗剧目后人的培养。再说,就算政府不能负责剧团的日常支出,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演出的场所,不至于让他们在菜场和厕所的夹缝中挣扎。
政府就是拿出一些资金来保护这些非遗项目,表面上看赔了,实际上是赚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争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高地,都在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张牌。试想,有了这些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无疑会增加地方的影响力。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名片宣传城市、招商引资,并以此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可以为当地旅游开发等增加筹码。
所以,这两个民间剧团在菜场和公厕夹缝中挣扎,说明是一些地方政府失职。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道路。对于正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需要政府给予“文化低保”福利,让每一种文化都有生存的权利,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灿烂。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