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淮安市一名家长反映,他所购买的学区房如今被一纸文件划出了施教区,而新的施教区内的学校尚未开建。(2月23日澎湃新闻)
在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当下,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几所名校所垄断。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由此诞生了比普通住房价格高很多的“学区房”,购买“学区房”成为普通家庭把子女送进名校读书的主要途径。由于城市新入学生源规模和中小学校布局每年都处于变化之中,使得学区划分没有办法做到一成不变,学区划分进行适当调整不可避免,“就近入学”不见得一定是“最近入学”。
按照目前各地学区划分、调整机制,基本上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操作,缺乏透明性、阳光性,大众并不知情。尤其是有的小区与名校近在咫尺不能划入名校学区,而有的小区离名校很远却划入了名校学区,让居民购买的“学区房”随时都有可能变成非“学区房”,不仅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孩子不能上名校,无法接受。而且,学区划分背后本身就牵扯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直接关系到新楼盘的价格走势和升值空间,开发商通过行贿手段让新楼盘变成“学区房”的腐败案并不少见,这就让不少人不得不怀疑当地公布的学区划分、调整方案背后存在利益输送。
在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均衡分配的现实下,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不管学区如何划分、怎样调整,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关键是要让大众看到学区划分、调整的公正和公平。因为学区划分、调整政策,已经是一项直接关乎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这需要强化学区划分、调整的程序正义,打破决策的封闭性,让学区划分、调整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进而让居民对教育公平有合理的想象和预期,让学区划分、调整更有公信力。
政府必须向社会公开学区划分、调整的具体标准,让人们看到根据这条标准就知道所在小区会划到哪个小区。在学区划分、调整的标准上,应当征求居民、学生的意见,让居民发出应有的话语权,不能只是教育主管部门召集几个专家、学者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同时,政府在向社会公布学区划分、调整方案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公布哪个小区或哪个路段的小区归哪个学区,重点是要公布学区划分、调整的依据,包括各个学校招生的学位名额、各个小区新入学人数、各个小区与学校之间距离等内容,这才让居民能最大程度接受学区划分、调整方案。此外,学区划分、调整方案,不能是在新学年开学前夕公布,而应在超过半年以上时间公开,方便及时调整。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