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染色紫菜”之后,最近一段时间,紫菜又被指使用黑色塑料袋加工制作而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网上热传的视频里,黑色的紫菜泡过水后,没有变烂,反而很有韧性,需要花一点力气才能撕碎,视频拍摄者直呼这紫菜是用塑料做成的。这是真的吗?专家表示,塑料袋紫菜存在的可能性不大。(2月21日《现代快报》)
对于“塑料假紫菜”,我和专家的观点和认知差不多。一来,紫菜这种东西原本就是平常食材,根本就值不了几个钱,如果用塑料袋去制作的话,确实得不偿失。二来,紫菜十分广泛,想进货十分简单,没有必要造假。可是,当“塑料假紫菜”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有视频为证的时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
在发布最早、流传最广的一个视频中,一名中年女子将镜头对准一包圆形包装的紫菜,撕下一块放入碗中,打开水龙头,加水搅拌后,将一块紫菜抻开。她说,这块紫菜拉开后光滑薄透,需要花力气,才能把它撕碎,像是装垃圾用的黑色塑料袋。不少网友也纷纷仿效拍摄了许多不同的版本,还有的在视频中表示,难怪吃的时候觉得紫菜嚼不烂,原来是吃了假紫菜、真塑料。
视频传播的如此之广,网络上,朋友圈,到处都是,就会导致市民恐惧心理的形成。这个时候,我们的监管部门是不是该第一个站出来回应市民的焦虑和质疑?遗憾的是,面对“塑料假紫菜”,监管部门再次输了,输给了视频的传播速度。这个视频在各地都在传播,而站出来回应的依然又是媒体的记者。
我不否认,媒体记者也有这样的责任。但是,与监管部门相比,监管部门的责任更大,他们才是市场监管的正神。媒体记者虽然采访了专家,但是专家也只是一种分析,他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塑料假紫菜”,也没有进行化验检测,其说法也只能是按照常理推测。这种推测即使再具有可信性,终究不是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如何纾解百姓的“塑料假紫菜”恐惧?这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依据视频起初发布的网站,找到背后的网友是很简单的事情,而找到发布视频的网友就能找到其所说的“塑料假紫菜”,拿着“塑料假紫菜”借助仪器一检验,就能得出最正确的结果。这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类似的信息不断在网络传播,尤其是涉及食品的此类信息就更多了,在食品问题多发的今天,看到这样信息,人人都会成为惊弓之鸟。作为监管部门,除了需要加强市场环节的管理之外,就是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多关注互联网上的此类信息,及时回应,及时检测,纾解焦虑。
不让市民在“塑料假紫菜”里惊慌失措,监管部门要当降妖除魔的“网络佛祖”。 再可笑的“塑料假紫菜”也值得监管部门主业的回应。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