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涵的“城市病”是服务之心有杂念
2017-02-21 09:14:00 来源: 长江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在城市快速长高变大、高楼摩登、道路宽阔的背后,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公共资源承载不足的“城市病”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千城一面、内涵不足等问题不断暴露、饱受诟病。(瞭望 2月20日)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事关民生、事关经济、事关大局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努力的系统工程。然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在城市快速长高变大、高楼摩登、道路宽阔的背后,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公共资源承载不足的“城市病”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千城一面、内涵不足等问题不断暴露、饱受诟病。什么公共服务成软肋,只见“水泥”不见人;什么不少新城中,办公楼和厂房大面积闲置,有的开发商打着产业城的旗号将写字楼打造成“类住宅”出售;更为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改规划,将企业厂房改建成酒店式公寓等等如是。无不凸显出一些城市管理者规划理念重“面子”轻“里子”,急功近利的发展观。

其实,说到城镇化建设,早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曾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事实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内涵的“城市病”折射的是服务之心有“杂念”。

有人曾说“公共设施是一张城市名片,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风貌以及人文素养。”诚然,没有城市内涵的支撑,城镇化就会“空洞化”;没有配套的公共设施辅以,城镇化就会“空心化”。就以2016年,合肥部分幼儿园上演的“报名大战”引发关注为例,数百家长为了争报几十个入园名额,冒雨彻夜排队、摇号抽签,抽中的欣喜若狂,落选的泪流满面。由此看见,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一阵风地造城;没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对一座新城很好管理的大勇气、大智慧。那么,终会因缺少公共设施的支撑而把城镇化变成城中人的梦魇,即使有了形式上的所谓发展,也还只能是发展中的“疮疤”。

毋庸置疑,推进城镇化的初衷,是为了让民众生活更加美好,但这首先取决于城镇的生活功能与其人群的匹配程度,取决于公共设施和治理水平。当然,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开发以及城镇内生动力的引导与发展等问题,这都需要有长远而实际的考量。为此,如同一些专家谈到,当前城市发展应该在重“软件”和“特色”上下功夫,让城市走出盲目规划、超需求建设的循环。硬件建设前,应该先把地理、人口、社会等软件资源摸清楚、规划好。说到底,这得地方管理者少一些急躁冒进的心态,将城市发展“粗放化”、“简单化”;得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更得监督部门加大“拍脑袋”决策惩戒力度。

城市的内涵,是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的公共设施,是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填补城市快速发展中的民生短板,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相信,城市管理者只要坚持“建设为民、惠民”,只要服务之心有“杂念”,坚守并担当的本位角色,定能在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真正感到到这个城市的安全、便捷、舒适与美好,感受到为民之心无处不在。

长江网网评员:鱼予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