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装修从业人员必须在行业协会办理诚信档案,并且前提条件是要获得已被国务院取消的资格认定。近日,国务院取消的职业资格认证在海口“卷土重来”引发广泛关注,也在网上引起热议。背后有何玄机?真相到底如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2月14日新华网)
细读整个事件,应该说过中的来龙去脉相当简单,2016年6月海口市住建局委托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建立室内装饰装修信用档案工作,而该协会却借机提高门槛、捆绑培训、乱收费,并非住建局所为。说得更为简单一点,其实就是不良协会“拉大旗作虎皮”,拿公权作“脸卡”而已。如今,作为行业主管单位,住建部门存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情形,对此向全社会公开道歉;海口市民政局已依照相关规定对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做出撤销登记的处罚决定;住建局因为监管不力,相关人员正依有关程序对其约谈问责。那么,是否该事件也就可以到此为止了?缘何早在2015年,就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证事项会“卷土重来”?看来着实值得深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红顶中介”,它是一种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权红利。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分红”,要么以高房租、超额水电费等享受向主管部门“进贡”,有甚者直接将资金划转至主管部门或者所属事业单位,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无疑,报道中的事件,看似没有“分红”“进贡”之嫌,但至少隐隐若现“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等。这已然是国务院要求整治范畴。当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市装修企业必须建立诚信档案,是规范市场管理,为民众建立起信得过的服务企业,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文件的执行单位是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无形之中就为“只要愿意交钱,还可以加快办理”提供了契机,让“简政放权”跑偏。
其实,简政放权本就是为了厘清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和角色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转变政府职能,从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实现科学的市场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毋庸讳言,随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改革推进,破除层层阻力精简“审批权”的跟进,行政审批的门槛确实变得越来越低。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评估、鉴证、意见书、技术性检查等第三方中介事项却有增无减,在行政审批之外又拦起了一个高高的“门槛”。多一个环节,多一个“关卡”,就要多一番周折。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所谓协会、组织,把“隐形审批权”当成掠取暴利的工具。说白了,不是这些协会组织有“何德何能”,而是在“指定”、挂靠的背后,往往有着利益输送的罅隙。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正如有专家说“因权力异化才为‘红顶中介’行业协会提供了寻租空间”。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营造出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的创造与创新潮当下,不必要的资格认证更是降低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人为抬高的从业门槛将创业者挡在门外,抑制了市场发展。而且,由此也会像文中所述,“在制定的地点培训,可以顺利拿到信用档案和从业人员认证书”,藉此衍生的“考证”经济,既滋生利益追逐的腐败链条,也无端增加了人们的创业成本。看来,简政放权还任重道远,要打破“假放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相保留等问题,既需要“破釜沉舟”的意志;还需要“逢敌亮剑”的勇敢;更需要“釜底抽薪”的决心,方能久久为功。最后,回到事件的原点,无论索要取消的资格认证是何种所为,都须得各级监督部门以警醒。如何有效规避“红顶中介”成为制约经济活力释放的枷锁,成为简政放权“绊脚石”;如何对中介服务项目,变“授权”为“监管”,更好地落实相关管理职责,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