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大如年。元宵不“闹”不热闹,十五不“聚”不喜庆。闹元宵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民俗,它起源于汉代,并一代代盛行至今。隋朝时,元宵称为“元夕”,隋炀帝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生动描绘了千年之外元夕夜的盛景;到了宋朝,元宵解禁,有情人得以,《青玉案》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反映的正是情侣在元宵佳节相见的悲喜交加之情。而今,北方吃汤圆、南方吃元宵、灯会社火等习俗虽在,但热闹盛况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和80、90年代相比亦“安静”许多。
70、80后们应该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元宵节充满着乐趣,与家人一起制作元宵,与小伙伴白天看红火、晚上看焰火逛灯会,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丝毫不觉得累。但凡有表演的地方都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然而,像这样热闹的情景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寻觅,过元宵吃汤圆更像是一种应付,反倒是对与其临近的西方情人节更感兴趣。伴随岁月更迭,元宵的传统习俗会不会被淡忘甚至摒弃?西方的节日会不会成为主流甚至取而代之?
或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民风习俗已被日渐富裕的生活消解,美食不再专属于某个节日;或是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降低了人民对生活的享受;或是西方文明的快速传播加剧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但无论何种原因,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东方节日都不应被冷落,被简单度过。元宵虽小,灯会虽少,都寄托着先人的文化内涵,都应该倾注自己对先辈文化的认同与关怀。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闹元宵”之所谓“闹”,是因为它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家乡家人的情愫。优秀传统习俗的背后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更体现了五千年东方文明的历史厚重。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认识、感知并吸收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但我们更需要充满自信,践行、铭记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试想,如果我们去深度挖掘类似“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资源,将之作为鼓励人们走出室外亲近自然、融入节日传承历史、拓展社交缓解压力的“休息日”,那么留住传统节庆文化的身影或许迎刃而解。
流年似水,今又元夕,灯会元宵总关情。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处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