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娴:在传承中品味传统文化魅力
2017-02-09 11:18:00 来源:荆楚网

春节期间,火了一个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被称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短短不过十期,却实力圈粉;火了一位姑娘,叫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唤醒了人们的古典情怀。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激起了大江南北学习传统文化的涟漪。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占据了收视率的半壁江山,影视歌明星在旅行和体验生活中提高了知名度,更吸引着港台和日韩明星到内地捞金。不可否认,这些节目固然为观众排挤了空虚、带来了欢乐,但长此以往总觉得欠缺了些营养,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央视这档的诗词大会,兼具了有内涵、有轰动、有格调、接地气,在新春佳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少皆宜、妇孺皆知,上到耄耋老人、中到各行各业的青壮年、下到黄口小儿,都是受众群体。有文化的爱看,没文化的也追,观众们从节目里得到的不仅是诗词文化,还有五千年来的艺术积淀。

诗词是情感的高度浓缩,是文字的锤炼萃华,有着现代元素给不了的丰富内涵。“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诗词的好处是终身受用的,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更加文明高雅。现如今,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网络语,而不是古典诗词;很多学生的课间游戏是歌词接龙,而不是成语接龙、诗词接龙;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多数人的阅读和学习中掺杂了过多的“利”,为了快速提升自己而机械地复制着别人的成功之路;家长培养孩子普遍太过短视,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学习上的高材生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加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或者更坦白地说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长此以往,将会丧失这片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沃土和艺术瑰宝。用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心态都比较平静且谦和忠诚,这些才是成才的基础,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中国诗词大会》的备受追捧体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栏目都是基于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新颖的形式让场上场下乃至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既有知识性也不乏趣味性,严肃而不失人气。曾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向下坡路,而诗词大会给我们的启迪是“传统文化不会没落,它是每个国人的基因”。

传统文化的基因需要一股新颖的力量去激活,需要更多的文化工作者的投入与奉献。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多方面具体意见,着重强调传承文化要注重“古为今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这样才能在寓教于乐中倍升文化自觉、倍增文化自信、倍感文化自豪。

放下手机,重拾书卷;放慢脚步,徜徉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希望《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文化热情不会因节目的收官而消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巧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