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总与“家”相伴相随。欢聚时的畅快,离别时的忧伤,沉潜成每一个龙的传人的乡愁。然而,在当代中国,乡愁不仅仅是人对于家乡和曾经生活场景的持久的、深刻的、美好的、眷恋的心理活动,还有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而极大地受到冲击的人们对于农耕文化生活的记忆,这使得乡愁具有文化记忆的功能。(2月7日《光明日报》)
乡愁,是亿万中国人对于家乡深深的眷恋,这种情感割舍不掉、剥离不开,是融入每个人心灵最深处的本真情怀。乡愁浓似酒,甘醇、清香,让人迷醉。春节过后,很多人重新踏上生活的征程,与故乡和亲人别离,充满了感伤,但也蓄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一抹乡愁,如同前行路上的启明星,激励着每个人为之奋斗不息。
从个体层面来说,乡愁是记忆,是憧憬,是情感纽带。乡愁维系了每个人与故乡和亲人的情感,是人的社会性、组织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中,表现为个人对于往昔记忆的诗意幻化,也折射出亿万游子现实困境的心理慰藉。乡愁总是最纯白的,奶奶包的饺子,家门口清澈的河流,与小伙伴烤红薯、捉泥鳅的甜美,还有对妈妈做的菜的期待。乡愁其实很简单,并没有寄托在过高的物质或者精神追求之上,都是生活中最简单最朴素的一面。
从个体再拔高来看,乡愁则是一个综合命题。本质是文化,关键是传承。一个地方的人的乡愁往往可以称为一个共同体,是对共同记忆的叙事、传衍、记忆和弘扬,是一种文化基因。乡愁中所蕴含的对方言、宗族文化、传统建筑、俚语,民谚等等的记忆,可以上升至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
开展乡愁教育从文化保护和传承角度来说十分必要,借助乡愁的物质化载体,依托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乡愁教育植根于文化教育之中,有利于唤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记忆和个人文化传承,抗拒集体无意识遗忘,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
但从乡愁特征来说,乡愁其实也不需要教育,每个人心中有着不一样滋味的乡愁,乡愁绝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的,这种乡愁滋味唯有自己才能品味,他人并不容易理解。乡愁中所蕴含的对故土的眷念,是每个人精神思维中的自发属性,对乡愁的回味与追逐是个体的自觉行为。乡愁是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融入每个人从小开始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并且固化于其中,一旦远离故土,这种情感因子自然被激发,乡愁就如酽酽的茶一样,散发出令人迷醉的滋味。浓浓的乡愁是抹不开的家园情怀,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