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邂逅两个词,“外出守岁”出自大年初一的央视晚间新闻;“春节游行”出自春节前夕的光明日报。笔者以为,前者,如果是参加家庭之外的迎新活动,那是东施效颦;后者也许是欧洲小镇人过中国年的不得要领。二者都算混搭。其中外出守岁,是否偏离了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进入腊八,一直到元宵,特别是除夕和初一,几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义,中国家庭都会自觉对标。这是春节的时间性。公务人员、职员、商人、农民、学生及各色人等,随着春节的临近,无不迅速回归作为一个家庭的角色。一场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就是回家乡、去团圆,去为人儿女,为人父母,这是春节的“人本位”取向。
旅游过年再怎么时兴,也一定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央视春晚再怎么创新,也必须以家庭团圆为基本取向。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节点,尊时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体。几点贴春联,几点祭祀先祖,几点吃团年饭,几点看春晚,几点迎新年放鞭炮,堪称倒记时的拉长版。这一晚,祖辈安享晚辈孝敬,父母操持完岁未最后的家务,儿孙沉浸在一年最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什么经济拘结、职场烦恼、学习压力,统统统让位于温情相聚。就是在旧社会,逃债的穷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贴了春联门神,讨债的人也不能再上门。
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一年只有这一次。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
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尊时守位,并不是一味固守家庭,也不是主张因循守旧,它以仪式告诫人们,春节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
长假毕,一场反向迁徙,演绎着人们开始恢复各种社会角色;上班收心,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干出“开门红”,应该是过好大年的必然续篇,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