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哑巴说话”的新闻何止是笑谈?
2017-01-19 17:50:00 来源:荆楚网

1月10日,《内江晚报》刊载了一则题为《箭道街社区——盖新被穿新衣 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的新闻稿,导语写道:“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而紧接着的正文第一段介绍,“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1月18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内江市箭道街社区居委会,一名李姓值班人员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全贵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的,记者写他‘说’了那些话其实并不矛盾。”(1月18日澎湃新闻网)

春节将至,也是全年最冷的日子。倘若新闻中接过新棉被的赵全贵老人并非哑巴,那么他的这番感慨,自是真情流露,也印证了“送温暖”活动正逢其时。然而,当这家晚报非要给哑巴老人配上一段“台词”时,非但不能由此助推“送温暖”活动,反倒让这起“雪中送炭”之行沦为坊间笑谈。

实际上,其潜在危害又何止在于“笑谈”。应当说,当地社区为31户困难居民送衣送被一事真实存在,赵全贵老人对此表达感激之情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在于,即便是老人用笔在纸上写下的话,也当据实表达,而不该生造出“哑巴开口”这样的“神剧情”。否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且很可能因这一失实细节而导致公众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连带否定。

就算对于报社自身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作为一张具新闻采编权的市级晚报,尽管受众面不大,但也是当地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正如“裤裆藏雷”让某些“抗日神剧”失去市场一样,“哑巴开口”也会让报纸的可信度随之大打折扣。若这样贻笑大方的“笑料”不断,则失去读者将是早晚的事。

而同样“小儿科”的是,这样明显违背常识的“哑巴开口”细节,不仅轻而易举在记者的笔下“生花”,还堂而皇之通过了报社的层层审查,实在让人不敢相信。要说晚报的编辑及记者连“哑巴开口”也相信,恐无人认同。最有可能的情形是,他们平日习惯了“笔下生花”,只是这次忽略了老人是哑巴这个细节而已。

倘若这样的分析属实,则这次的新闻细节失真就不仅仅如报社所言,是什么“工作失误”及“责任心不强”了,而是涉及新闻媒体求真务实的根本性问题。就如《新京报》相关评论文章所说,“反正说好话,错了,不过是少一个锦上添花”。而正是这种“吹牛不上税”的惯用思维,成了滋生“哑巴开口”一类“笑料”的温床。

显然,似“工作失误”及“责任心不强”这类轻描淡写的认知,显然不足以为此“背锅”。眼下最需要做的,显然是厘清真相,找准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譬如,眼下虽然有街办工作人员将报上的“哑巴说话”解释为“哑巴写话”,但毕竟是个人所言,并不能代表一级组织。更何况无论是当地宣传部门,还是当事报社,均未给出明确的说法。

这就更让人生疑:若真相真是“哑巴写话”,何以只由一名街办工作人员证实,而相关部门却依然缄口不言?其实,是“哑巴说话”还是“哑巴写话”,只须深入老人家中,一核实便知,又何以会如此呼之不出?恕笔者直言,若真是出于“笔误”,当然可以通过“处罚”惩前毖后。不过,似那些向来不尊重新闻事实、惯于胡编乱造的记者,却没有理由再给其继续造假的机会。不如此,则不足以让后来者引以为戒。

如果说,某些地方之所以热衷于经济数据造假,皆因“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故,那么,眼下的新闻细节失真,则无疑是“政绩靠吹”的产物。而要确保经济数据“不掺假”、新闻报道“不失真”,则需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或许,这就是经济数据造假及新闻细节失真等负面事件带给我们的前车之鉴。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甫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