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提出,我们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并不慢,这说明我们大气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1月12日中国政府网)
1月4日,在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对于各类市场主体提出的有代表性意见,对于群众的重大利益关切,各级政府要敢于担当,主动回应!”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国务院官网特别推出“部长之声,回应你我关切”系列策划,雾霾、中国经济、医改、营改增、多证合一……等等社会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都得到了及时的回应和答复。
回应社会和百姓关切,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政府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所在。随着老百姓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很多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会引发广泛关注,加上网络信息化的高速迈进,老百姓表达民意和诉求的渠道也随之增多、拓宽,而且媒体的聚焦报道也时常把个性化问题衍生为普遍性问题,因此,对于每个群众关心每一个问题,领导干部都应该认认真真对待、第一时间回复。“主动回应”,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主动回应”,也才能彰显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群众诉求反映的是民情、民意、民声,回应群众诉求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掌握政策落地见效的过程,也是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要知道,国家任何一项民生政策要落地生根,必须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以来一直保持的最大优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到群众中去”?新形势、新特点、新使命对我们党和国家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哪里有民意,哪里就要有党和政府的声音;哪里有诉求,哪里就要有党员干部的回应。要主动,不要被动,不能一心只当太平官、两耳不听百姓苦;要准确,不要模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及时,不要拖拉,不能推诿扯皮、到处踢皮球。
“主动回应”看起来重点只是“主动”和“回应”,实际上,单单只是口头上的“回应”还远远不够。“回应”的背后,是着手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从收集到的好想法中完善机制体制和改进方式方法,在积极回应中了解掌握民生政策的执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必须时时刻刻想群众之所想、集群之所及、盼群众之所盼,才能显示领导干部的真担当、真作为、真为民。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丁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