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扶贫致赤贫,必须斩断形式扶贫的烂根
2017-01-11 10:04:00 来源:荆楚网

政策刚出台,“成效”就汇总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动刚开展,“经验”就总结好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工作中,存在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规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成成绩等“材料政绩”现象。岁末年初时节,有的地方、部门这类问题更加突出,值得高度重视。(1月10日新华社)

扶贫就怕“被扶贫”。没有真正逃脱贫困的窘境,反而在被帮扶中负债累累。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被扶贫者已从一般养殖户骤升为养殖大户。扶贫、赤贫就在帮扶的手段间发生了扭曲。形式主义的扶贫,比愚昧、贫困本身更具危害性。

贫困户最盼望的是脱贫,当有了脱贫的希望时,扶贫者说一套做另一套的纸面扶贫,无异于火上浇水,寒冬扒衣,让贫困户重新燃起的脱贫之光灰飞烟灭。一次扶贫被害,就等于施加于数倍的贫穷,让贫困群众何以再相信扶贫是惠农呢?

一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数字扶贫、纸面扶贫,既与干部本身的作风有很大关系,意图用纸面扶贫给自己仕途“刷金粉”,另一方面也与一些扶贫政策动辄要成效、要典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有所好,下必附焉。这一点,尤其需要挼顺扶贫。

扶贫致赤贫,还在于一些考核脱离实际,工作上形式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只注重书面汇报、总结,缺少必要和深入的检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怎么看?不是看看书面材料哪位老乡脱贫了,而是要更多更深入地到老乡家中、田间地头、吃穿住行学医等多方面考察他们脱贫奔小康的受益程度。

古时候有官员微服私访,为的是体察真正的民情。媒体也曾报到过温家宝总理考察时多次临时停车入户察民情,李克强总理深入棚户区查民情。但是,扶贫过程中,一些官员既不遵照古时贤臣为官之道,也不愿学习当代以民为本的公仆情怀,加之考核体系只重成效不重实际的形式化,让纸面扶贫大行其道。特别是越是贫困的地方,一些造假之风越严重。

扶贫如种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扶贫干部表面短时间内扶贫完成任务,各个弹冠相庆,仕途看似顺风顺水,但却耽误了群众脱贫的时间,最后的结果只能让扶贫官员,用数倍于脱贫的时间和责任,来消解数字扶贫、纸面扶贫的恶果。

然而,相对于惩罚干部,脱贫被耽误的恶果是最难以预料的。群众渴望脱贫的民心是不容戏弄的,时间也等不得,慢不得。因此,与其事后对扶贫造假干部进行追责,就在扶贫过程中时时、处处进行全程监督,把事后问责关口向前移,重心向下移,让事实说话,让贫困群众说话。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美好愿景不会自动实现,苦干实干才是人间正道。只有以实干、实策、实效为检验的真实标准,真查真看真问责,真正消除数字扶贫、纸面扶贫的形式扶贫的烂根,群众被脱贫才能真正消失匿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而不是摆在纸面上的一个名词而已。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