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 (通讯员徐书影 朱海城 记者杨新明)12日,小洋口垦区二期项目区内,茫茫草荡里一派忙碌景象,367亩的水田中,两台插秧机来回穿梭,所过之处,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延伸开来。去年底以来,通过土地复垦项目,这片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宽广平整的农田,随着今夏首次移栽秧苗,曾经“生带顽疾”的土地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
盐碱化是一种土壤顽疾,对于拥有广袤盐碱滩涂的沿海城市来说,盐碱地的改良治理、开发利用是无法回避的命题。首次移栽水稻的复垦田块是江苏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围垦地块。这块土地2002年初始围垦时,土壤含盐量最高达到25‰,经过7年多的“驯化”,目前含盐量基本稳定在4‰以下。为了早日将“荒地”利用起来,去年底,洋通公司申报了土地复垦项目,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通佳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生物质暗沟排盐法,蓄淡洗盐,种植绿肥,补施有机肥,以达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土地复垦项目负责人孙宝堂告诉记者,通俗来说,就是在地面种植耐盐碱草皮,同时在地下开挖暗沟,让雨水通过草坪渗透到土壤中,盐分经过溶解从暗沟里排出,如此反复冲排,不断降低土壤含盐量。
治疗土地盐碱化“顽疾”仅仅是第一步,要满足粮食作物种植条件,还需要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据了解,为保障农田作业与灌溉用水需求,该复垦项目新建了一座150KW变电站与一座引水泵站,同时修筑农渠1200多米、机耕路3300多米,埋设机耕涵管500多米,设节制闸10座。“复垦田靠近栟茶运河,取水较为方便。考虑到盐碱田地极易返盐返碱,移栽结束后,我们会安排专人负责田间管理,做好灌排工作,确保秧苗成活、长好。”孙宝堂告诉记者,盐碱地改良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等特点,必须做好田间观察、监测,以确保对症施策。“我们希望将这片盐碱田改造成良田,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并积累一套相对完整的‘改良—耕种’方案,为围垦区近万亩荒地变农田打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