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荆楚好老师(17)| 揭秘“医学第一课”背后的解剖学团队
2022-07-21 20:15:00 来源: 湖北省教育厅


  一走进湖北医药学院解剖学实验室,一股福尔马林浓烈的刺激气味扑面而来,让人顿时涕泗横流。老师流着眼泪鼻涕教,学生们也是流着眼泪鼻涕学。由于手上戴着手套,不方便擤鼻涕,大家都是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这是每一个医学生都必须上的“医学第一课”——解剖学。
  由于工作环境差,授课负担重,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当解剖学老师,导致全国不少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师后继乏人、青黄不接。
  而在湖北医药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既有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青这样的“学术大牛”,又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这样的教学能手,他们屡屡斩获全国各类竞赛大奖。解剖学科成为拥有“湖北省级重点学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人才项目设岗学科”等诸多头衔的爆款课程。


  湖北医药学院解剖学团队部分成员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了这个团队,采访了他们的故事。
  为每位“青椒”配备3名导师
  教书育人,老师是关键。
  “爱国、敬业始终是我们团队的精神底色。”湖北医药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唐杰介绍,解剖学团队是由项仕孝教授1966年牵头组建的。
  项仕孝教授是留学瑞士的医学博士,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毅然从瑞士回到祖国投身医学教育事业。1965年,项仕孝响应毛主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指示,放弃武汉大都市的生活,与另外53名老师一起,义无反顾地来到贫困的郧阳山区,白手起家建学校、建医院,舍小家、为国家,践行着“救死扶伤”和“为国育才”的初心。


  一堂“抬头率”百分之百的思政课
  爱国敬业精神赓续传承。
  解剖学团队为每一位新入职的“青椒”配备三名导师。一名是思政导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思想引导和生活帮助。另两名是业务导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为青年教师成长上好思想和业务“双保险”。
  “立德树人要靠一代代教师接续传递。”全国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案三等奖获得者贺细菊教授介绍,她的导师、曾任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的黄铁柱教授是解剖学省级学科带头人,经常教导她,解剖作为“医学第一课”,是最重要的学科,要教学、更要教育,要热爱、更要奉献。
  薪火传承,人才辈出。湖北医药学院解剖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1人,这里先后走出了3位大学校长,还产生了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3人,为上好“医学第一课”打下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专业第一课从“低头”开始
  解剖学第一课是“敬畏生命、感恩良师”。


  举办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
  现场,一片肃静,医学生手捧白菊花,集体肃穆地站立。
  集体默哀一分钟后,共同诵读誓词:“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
  随后,2020级学生张淼略带哽咽地读着遗体捐赠者最后的嘱托:“我宁愿我的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意他们在救人时划错一刀……”


  向“大体老师”致敬
  “此时,没有人说话,我们的内心都被深深地震动和震撼。”2021级预防医学班学生李涛说,通过为“大体老师”默哀、致敬,让他深刻领会到“大爱奉献、感恩良师、敬畏生命、人文关怀、求实创新、责任担当”这24个字所承载的伟大意义,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
  “大体老师”,就是将遗体捐赠用于医学教学的逝者,也称“无语良师”。
  这个仪式是全国优秀教师姚柏春教授设计的。姚柏春说,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对解剖学习、生命体悟方面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敬重,不仅是他们解剖学的第一堂课,也是他们踏上医学生涯的第一步。走好了这一步,才可能成为一名“博爱仁心”的医者。
  一边涕泗在流一边认真教学
  “每个人看病时都希望遇到一位好医生,但好医生从何而来?”姚柏春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人体解剖学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不经过人体解剖学习,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体验了他们的一堂局部解剖课。一进入解剖实验室,迎面扑来一股浓浓的药味。实验室主任李勇介绍,这种刺激性的气味是尸体防腐固定液的味道。
  实验室里,20多名同学身穿白大褂,在听老师讲课。在老师讲完解剖的要点和方法后,解剖操作开始了。
  同学们六七个人一组,合作解剖。他们的第一课是分离皮肤,观察浅筋膜和深筋膜。伴随着固定液的刺激性气味,学生们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做解剖。李勇也被刺激得眼泪直流,由于戴着手套,也无法擦拭。整个解剖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
  “在这样刺激的环境下,老师的认真和执著让我非常感动。”药护20临本4班学生苏亚亚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也让她明白了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她现在是带着一种敬畏和感谢的心情来学习的。
  “刚上班那会儿,一进实验室就鼻涕、眼泪一起流。现在习惯了,好多了。” 李勇说,由于工作环境差、课时多、待遇低,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解剖学教学,有的青年教师来了也会跳槽,但湖北医药学院的解剖学教师团队却很稳定,甚至有少数高校的医学部慕名前来邀请该校老师过去教授解剖学课程。
  思政融入解剖学课堂,润物细无声
  手机的智能化使得移动互联网“入侵”大学课堂,经常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如何提高课堂上的“抬头率”,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解剖课一点都不枯燥。”2021级预防医学班学生李涛说,老师讲课时非常注重结合实际,英汉穿插,引用时事热点,生动有趣,学生听得也是入脑入心,班上“抬头率”达到百分之百。
  他记忆深刻的是,去年冬季的一天,一名同学到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次日的解剖学课堂上,贺细菊教授就把这个实例与“骨的构造”这个内容结合起来讲,引导学生们既要有精湛的医技,也要有高尚的医德。
  今年4月初,包括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人民医院在内的40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抗疫,贺细菊教授马上就在课堂上结合这一事例,教育学生要坚持“生命至上”,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
  “我们是集体听课、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汇聚团队的合力来确保思政元素如盐入水,确保课程教学有用又有趣。”团队青年教师刘幸卉博士说。
  成立志愿服务队,倡导社会遗体捐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说,现代医学离不开解剖,解剖离不开遗体。但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很多人对遗体捐献存在疑虑。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遗体紧缺。
  为此,湖北医药学院组建“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遗体(器官)捐献文化的传播、传递及传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开展遗体捐献(器官)文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宣传受众达50000余人次,签订遗体捐献协议167份,接受遗体捐献50余具。
  7月9日下午,姚柏春教授、李勇主任带着志愿服务队部分成员,冒着酷暑走进遗体捐献者王银的父母家里,送来米油等物资,向二位老人表示慰问,与老人促膝谈心,了解老人的实际困难,并查阅相关政策,协助老人办理失独等相关资助手续。
  走进湖北医药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其文化室墙上50余位遗体捐献者的照片和文字资料,让人肃然起敬。该校通过举办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遗体捐献者是医学生的‘无语良师’,对医学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要让医学生感恩遗体捐献者、尊重生命的伟大价值,也要让学生敬畏生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用爱心和奉献让生命延续。”姚柏春教授说。
  信息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 看完请点个 在 看 鼓励一下辛勤的小编 ↓↓↓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