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曾经是一名教育局长,深知学生负担不断加重的根源。如今,他把自己的反思写成专著《问家长——一个教育局长的反思》。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亲自为其作序,给予高度评价。他的名字叫黄延平,全国“状元之乡”湖北天门市原教育局长。今天,新父母在线邀请这位局长给家长深度解读,孩子的学习负担到底是怎么加重的?
学生负担是怎样加重的?是谁加重了学生负担?
正应验了那句话:
“没有哪滴雨水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没有哪根稻草会认为是自己压死了骆驼。”
好了,现在我们抛开兴师问罪思维,平心静气地考量考量这个都认为是“大问题”的问题吧。
不争的事实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减负”,是“动真格、下重手”啦!
短短几个月,“减负”指令如雷贯耳,“减负”响应争先恐后,“减负”举措百花齐放,“减负”督导紧锣密鼓。
不甘寂寞的自媒体如打鸡血般亢奋不已,挖地三尺、挖空心思寻找“人咬狗”之奇闻趣事——这不,“最严禁令不敌市场刚需”、“家长抱团‘掩护’补课老师无忧”等另类“头条”吸人眼球,人气爆满,让满目苍翠的股市气得吐血……
社会面上热闹非凡,校园内亦不会波澜不惊:莘莘学子将信将疑,翘首以待;广大家长喜忧参半,褒贬不一;有关人士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更有耸人听闻、自拉自唱、似是而非、虚张声势的情绪化表达一波三折,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莫衷一是。
鉴于此乃切切实实关系千家万户、千秋万代问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我们不妨在包容不同声音的同时,也寄予殷殷善意,“为减负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只是不可盲目乐观,因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只是不可人云亦云,因为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社会转型期出现“减负”呼声,当然不足为奇。许多过重负担也是在强烈呼吁引起足够重视后得到一一化解:企业减负、基层减负、农民减负等曾经令人心忧心的痛点,今天不都成为历史记忆了吗?
唯有学生减负,似乎总停留在“造势”阶段,连“初见成效”都难以说得理直气壮。
从表面看,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不无道理的借口:
其一,同是负担,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大多属于物质层面,考评起来也比较好数据化、表格化,而学生负担则更多是精神层面、心理层面,除了客观的、外在的表象之外,更多的是主观的、内在的感受,评价标准很难精准、精细。
其二,学生负担问题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在这个问题上的“冲突”十分集中而剧烈,较难形成高度共识。
其三,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物质层面的负担是越轻越好,而精神、心理层面适度的“负担”——也就是压力,其实能够“创造价值”,只是适度之“度”最难拿捏。
但是,我们不能靠借口掩饰与拖延。既然现在学生负担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摆上议事日程并着手整治,那我们就得深入地“知其然”、耐心地认识“所以然”。
唯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比较系统地以治本思维先期治标,达到并保持一个动态的适度的水平,一种整体上的良好状态。
那么,我们需要面对哪些非表面的问题或者矛盾呢?
其一,期待孩子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强大动力与竞争激烈机会稀缺之间的矛盾。
寄无限希望于孩子出彩、成功,寄无限希望于孩子实现自己未尽梦想、弥补自己此生遗憾,当在情理之中,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不少父母所理解所认同的出彩与成功,几乎就等于考取北大清华,至少是985、211重点院校,然后一帆风顺,一路凯歌,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升官发财、锦衣玉食。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如果有学校直言宣称培养目标定位于“普通劳动者”或者“合格公民”,我敢说,那一定门前冷落、门可罗雀。
如果说许多父母所奉为窠臼的“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的励志宣言,在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森严等级的科举制度下可能成为现实的话,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百废待兴、等米下锅的背景下也可以圆梦今朝的话,那么在今天,在经过几十年大范围选拔、大规模补充、光鲜岗位趋于饱和平衡之后,常态下的新老更替就一定没有那么大缺口、那么多机会。
更何况在当今包括师资、设施、环境、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生源等几乎所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汇聚城市、大城市的背景下,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富庶都市,同层次、同类型学生之间的竞争,一定更加白热化和势均力敌,更加直接化和针锋相对。
回想大学生乃天之骄子的年代,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如能考上大学,前途多半一片光明,进入大众公认的出彩、成功几乎唾手可得、指日可待。
而在大学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平民教育、社会运行也进入按部就班状态之后,巨大无比的供给与日趋平稳的需求必然导致机会的稀缺。
即便是上几代打拼进城而享有较好教育资源的孩子,考不上名牌,其“跨越发展”的机会已远不如上几代那么宽广开阔。“阶层流动”虽不至于阻滞,但门槛渐抬渐高、梦想渐行渐远。
而在教育资源有着巨大落差地域苦苦求学的孩子,他们唯一的“竞争力”,只有比同层次、同类型孩子多多承受被动的“负担”,多多付出健康与快乐的代价。
唯此,毕竟还有希望。
这些承受和付出,多半都是父母的设计和制造。现在的孩子没有老三届、新三届的艰苦经历,因而也远没有靠拼命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或曰铁血追求,他们难以像父辈一样有“悬梁刺股”的意志、“凿壁偷光”的精神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境。
加之缺乏艰苦劳动磨练的精气神、缺少严酷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而面临日趋残酷的竞争重压,所以“负担感”愈加沉重——简直苦不堪言、罄竹难书!
现在的问题是,父母迫不及待,孩子不以为然;父母越俎代庖,孩子被动应付。
真正学习的主体,从小就压根儿没有对读书的神圣使命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没有那么强劲的内动力,而家长还在暴风骤雨地穷追猛打,锲而不舍地前赴后继。
如此这般,即便没有不可承受的负担,也会人为造出超常的挤压和负荷,而导致孩子和家长双双的精神焦虑与心理浮躁。
作者黄延平与刘道玉(左)合影。
其二,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材施教合适教育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教育专家说,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就是说,即便是最优质的教育,如果不适合于特定的受教育者,其整体优质并不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应有价值。
我想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现代教育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那么,什么是最合适的教育呢?
我的理解是,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者能够发现、发掘、发挥、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特质、潜力,继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唤醒、呵护、浇灌、培育,引领,成全其天赋秉性、聪明才智,而成为最独特的自己、最出色的自己、最完美的自己的时候,最合适的教育才应运而生、名副其实。
而最合适的教育,自然也是最有效率的、最有价值的教育。教育,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孩子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孩子生长、成长、成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输入什么样的教育,几乎就决定了塑造、产出什么样的“产品”,甚至就决定了“产品”的“品相”——精神长相;“等次”——质量品级;“价值”——核心竞争力。
现在要面对的是,教育的“供给侧”还处于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严重不优的水平。
我们缺乏独具慧眼的师资,缺乏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育的设施设备,缺乏因材施教的理念与考评机制制度,甚至缺乏研究最合适教育的用心和耐心。
超级航母式的学校,超大班额的教学,整齐划一的教育要求,标准化可克隆的备教改辅,事实上的“大锅饭”、“满堂灌”……这是“供给侧”的情况。
“需求侧”的情形是怎样呢?
设身处地,在一个塞满五六十甚至更多学生的弹丸之所,老师永远都只能关注少数——并且还是不断变化的少数。这样就势必让一部分吃不饱,一部分撑得慌——这还不论基因和基础差异。
“吃不饱”的需要补,因为不能让资源闲着;“撑得慌”的也要补,因为要助消化吸收。
人们想当然会以为只有成绩差的要补课,殊不知成绩好的更有补课的紧迫感!过去说笨鸟先飞是成功之道,殊不知聪明的鸟儿所设置的“起跑线”、“冲刺线”远在笨鸟之前。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校园内外,学校家庭,生命中能不都是不堪负担的承受之重呢?
再者,孩子即便领先,也不能稍有懈怠,老师、家长会精心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甚至“你死我活”的氛围,教你永远望不到止渴之梅——“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极端的表述。
加之灌输式、被动式、矫正式、限制式的教育模式,孩子还没进入学习状态就本能产生抵触甚至反感,又怎能不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呢?
为什么教育发达国家的孩子同样背负一大堆教科书、同样学习到三更半夜,而没有大声疾呼负担沉重呢?因为人家的超小班教学、选择性走班、探究式学习,所提供的是个性自由、学问自主的教育。
不难理解的是,我们自己一个感兴趣的题目、一个着迷的研究真正进入状态的时候,不也是废寝忘食、不也是欲罢不能而不知东方之既白吗?
只有当个性特长发挥到兴趣足足、信心满满的时候,负担,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为沉甸甸的成熟和金灿灿的丰硕。
其三,学生成长的千姿百态与一根标尺衡量一个漏斗过滤的矛盾。
尽管如上所述,多数学校常态下是“大锅饭”、“一锅煮”教学,但由于孩子的先天差异、后天状态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的诸多不同,其成长的质量、速度依然大相径庭,就如同一区域生物生长的多样性一样——即便是同一环境下同一生物的生长,也会错落有致、婀娜多姿。
在教育家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是可塑之才,都应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得到宽阔的成长空间,得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教育的理想目标。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最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让千差万别、姹紫嫣红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我们的世界应有尽有、尽善尽美。
实际情况则是,在一个诚信短缺的环境下,教育理论、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并不一致。特别是选拔,就是统统按照一个“标准件”的尺寸、一个“综合体”规格来过滤、来分捡、来打包、来派发。
这样的选拔,很可能让一百个孩子变成一个孩子——而好教育是让一百个孩子变成两百个、三百个孩子。
因为本来的天生丽质、涵养的优雅气质一概通过瘦骨嶙嶙的阿拉伯数字来体现,通过一堆无声无色的标准答案来显示。
而这些答案与数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平时“付出”的累计,日常“负担”的总和。
这显然不是完美的教育。但任何完美的教育、理想的目标都需要一个漫长且一以贯之的建设过程,都需要一个方向且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完善、从善如流。
事实上国家一直在积极而审慎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有人认为,学生负担重的罪魁祸首乃现行高考制度。作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永远正义永远正确的旁观者,怎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倒也无妨,但决策者从来不应被人云亦云的碎片化表达所左右。
我倒认为,在诚信社会尚在形成阶段,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是维系社会公平信仰的最强大制度之一。并且,并非推倒重来就能减轻学生负担。
试问,高考减少考试学科会不会竞争更集中更激烈了呢?田径锦标赛项目减少到仅一个百米跨栏就降低竞争强度了吗?外语可考几次、“6选3”分期选考会不会导致学生“高考复高考、高考何时了”呢?不分文理是不是就提高了综合素质呢?
再者,高校选拔特殊人才不唯分数靠“面试”、偏才、怪才、鬼才认证靠专家,不是一有“政策”就有“对策”、甚至出现某些专业培训机构“包过VIP套餐”的服务项目吗?
教育问题的解决,决非一阵风、一刀切可以一劳永逸,也未必需要刻意谋求“治本”——有些事,就得朝着治本的目标,一步一步、切实而有效地治标。
当下的学生负担为什么“起跑线”越来越早?其实对此的“贡献”,中考并不亚于高考制度。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差异还羞羞答答的话,那么高中教育则理直气壮言正名顺地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事实上升入优质高中远比考入名牌大学的压力更为沉重。
那么,高中选拔是否可以多元化、特色化一些呢?
其四,正常教育生态与竞相攀比心态下“剧场效应”之间的矛盾。
在正常的教育生态下,家长、老师对孩子成长都有着理性的预期、平和的耐心与足够的韧性,这与当时社会心态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协调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种战略眼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一种长线思维;即便是较功利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都是饱含深情的期望和充满信心的等待。
那时还没有反季节蔬菜,没有速生经济林,没有催肥素助壮灵,也少有直奔主题的亟不可待和弯道超越的投机取巧。
伴随着快节奏的社会转型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被“以结果看动机、以成败论英雄”所锁定。
物质生产快捷制,精神生活快餐化,多姿多彩的人生之旅变成“即开即兑”的彩票游戏。
美丽的沿岸风景成了转瞬即逝的囫囵吞枣,美好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浓缩”为赤裸裸的权利金钱。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纷纷放下高贵高雅,而去迎合、谄媚“市场”、市井,诚所谓斯文不如扫地、秀才百无一用也。
在这样一种是社会心态下,教育异化成“先知先觉”的“试验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违背常识的“教育理念”大行其道,“火箭班”、“速成班”、“特效班”等“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一哄而上,正好一拍即合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
于是乎,在校内正常课业日益丰富、不断加深的同时,铺天盖地的校外培训熙熙攘攘蜂拥而至。
如此两方夹击,四面楚歌,可怜我乳臭未干羽毛未丰的孩子们,只剩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不得不忍受来自方方面面好心好意的大包大揽,来自上上下下无微不至的过度关心。
更糟糕的是,在人人都在寻找“捷径”、个个都在捕捉“商机”的背景下,家长之间的争先恐后必然导致孩子之间的你追我赶。
最先“觉悟”初见成效的“育儿秘诀”报告会人满为患,最先“成功”高考状元的“真题草稿”洛阳纸贵。
如有学校歪打正着高考爆了“冷门”,一定是朝圣者、取经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秘籍”、“密卷”转瞬之间带火意外走红的教辅资料产业。
经济学家总爱探讨“中等收入阶段陷阱”,我看这个阶段最大“看点”之一是无处不在永无止境的攀比心。
缺衣少穿的时候,远大理想是丰衣足食;衣食无忧之后呢,现实需求则成了锦衣玉食,并且还希望独享尊贵,力盖群芳。
于是乎,剧场看戏,本来大家看得挺好,一个人嫌前面高个儿碍眼,站起来了;后面的哪能自甘落后,跟着站起来。
一来二去,呼呼啦啦,全场起立;于是乎,凳子上、桌子上也黑压压一片——谁让谁、谁输谁啊?
“剧场效应”打破了正常的教育生态平衡,更误导了千千万万家庭对孩子成才成功的观念。而许多时候,类似这种穿上时尚马甲的“观念”,简直比真理的光辉还光彩夺目、还精彩照人!
就凭这几对矛盾,都足以“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继而尘埃落定为莘莘学子的沉重负担——这些大都源于家长、老师的焦虑,之后再加剧老师、家长的更加焦虑。
学生负担到底该怎样解决?什么样的减负才靠谱?敬请关注新父母在线后续推文!!!
(作者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在其《问家长——一个教育局长的反思》一书中对学生负担问题有具体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生乐读——读书读人读世界!中国大学生读书情感生活第一自媒体!没有无聊的鸡汤,直面当代大学生读书情感生活的困惑。如果你有困惑,请关注大学生乐读。大学生乐读与您一起成长,从心灵到身体。更多内容微信搜索大学生乐读即可关注!
不会教孩子,就看新父母——新父母在线为阅读量1.5亿+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创办,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亲子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每天都会带给你最有用的亲子教育干货!投稿、合作请加微信d15391559533。微信搜索新父母在线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