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核心,品类第一是成功逆袭的捷径
2018-04-27 18:06:00 来源:中青在线

三年前,一位从线下教育机构离职的优秀年轻人打算靠名师资源创办线上教育平台。他通过朋友介绍找到“灰度创始人”曹升,希望高人指点迷津并投资该项目。

曹升没有投资,他劈头盖脸地给这位创业者泼了一瓢冷水,指出名师不是线上教育的护城河,整个商业模式有待商榷,应该去名师化,集中火力主攻“短视频”的某一个品类。

半年后,揣着曹升“迷津”的这位年轻人再出发。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只跟这个年轻人聊了十分钟,便决定投他。王刚给出了三点投资逻辑:短视频是方向;K12教育(注:指基础教育)是刚需;娱乐化是人性。王刚还说这是他投资的第一个内容创业项目。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为什么在短时间内接连得到投资界大佬的认可?为什么从来不投内容的王刚会投资他?

“他对产品有差异化认知,很容易创造出新的品类并成为第一,这是逆袭成功的关键。”4月的一个下午,“幕后推手”曹升摆弄着眼前的茶具,缓缓道来。

工科出身,曹升习惯于深度思考,寻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来解决问题。在40多年的人生中,曹升始终探索“从边缘到核心”的方法。靠着这样的经验,他创办“灰度认知社”,希望向创业者传授逆袭之道。

九十年代中期,学习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的毕业生,大多进入科研院所与公安部门。20岁就毕业的曹升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那么安分”,想挑战不一样的玩法。他去了银行,期待大干一场。

作为电子系学生会主席,曹升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进入工作单位后,和其他金融出身的同事相比,他不入流。每天打扫卫生、打开水,冷板凳一坐就是大半年。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被边缘化了,需要逆袭。”曹升提高了语调,手指从桌角向中间滑动,“从边缘到核心,需要创建对单位重要性优先级的认知优势,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创一个新品类并尽可能做到最好”。

彼时,在全国银行系统,审计贷款用的是传统手工报表,费时费力。这个被冷落了大半年的职场新人,决定用自己也不太擅长的计算机技术“突围”。

曹升自学数据库语言,独自一人编写了一套针对银行信贷资产审计的程序。靠着这项“突破”,获得了总行的青睐,成为全国银行第一批审计领域的“码农”。这个年轻人尝到了甜头,开始思考如何将自身优势与单位核心业务相结合。

九十年代末的中国,人们靠拨号上网,体验OICQ带来的互动交流,BBS红极一时。但在各单位,计算机还未大放异彩,被人们当做工作中的“辅助”。

“在计算机领域,我不是主流。对于信贷业务,我更是门外汉。”曹升微微皱眉,掰着手指罗列着。从那时起,他决定寻找“比较优势”,成为信贷和计算机领域的跨界人才,并坐上品类第一的交椅。

2000年,这个一直在银行核心业务外围徘徊的年轻人,从零开始接触不良贷款清收业务,曹升觉得自己“懵掉了”。

起初,他连经济学金融学领域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比如,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货币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增值。”他语气平静,双手握拳打着比方。但在当时,这个典型的工科生固执的坚持“100块钱就是100块钱”。

开会讨论时,因为业务储备不足,他的建议无足轻重。为了争夺话语权,他常与其他同事争执。领导建议他“少说多做”,否则“没资格吐槽”。

啃了十几本经济学金融学著作后,他开始归纳总结,这是他面对“新课题”的习惯。大学时学习高等数学,他在课堂上推导出一个公式,得到老师的夸赞。期末要为系里寄送成绩单,他觉得一个个黏信封太慢,就把20个信封叠在一起,用胶水一次性涂抹。通过简单的工业化操作提升效率,他变成装信封最快的人。

三个月后,这个在业务例会上“不敢发言”的门外汉,等来了一次逆袭的机会。

每周例会上,各业务组仅针对各自工作进行常规性汇报。曹升花了一周时间,把华东六省一市的零散信息串联成线,自建多个数据指标,形成华东片区整体运营分析报告,并制作PPT。此前,从未有人这样做过。

因为这项“开创性成果”,他一下子从边缘进入核心,老板把全公司的经营分析任务交给了他。曹升再次印证着逆袭的关键:寻找单位核心业务的重要性优先级,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跨界创造新品类并努力做到最好。

自打“秀”出超强的经营分析能力,这个年轻人常常在晚上八九点接到老板的电话,要求第二天一早提交分析报告。不管在外聚会还是在家休息,对于这样的要求,他来者不拒。“作为奋斗者,是没有休息概念的”,他笑着摇摇头。现在回忆起来,他感激那段“总是把工作排在第一位”的美好时光。

2001年的新闻,记录着这个国家的许多高光时刻。比如,申奥成功,男足冲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曹升的努力,也一同写进历史的底稿。

那一年,中国金融界首次尝试不良资产国际拍卖。作为行业标志性事件的参与者和定价组核心成员之一,曹升觉得自己终于成长为一个“金融人”。“就像经营一个小卖部”,他打着比方,“最开始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不知道。但现在,是赚是赔,一清二楚。”

他自费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EMBA,交学费的钱还是借的。从中欧毕业不久,他就放弃了“铁饭碗”,从体制内转向市场。第一次创业,他曾走了40多家投行寻求合作,却无人回应。

创业之后,为了“关系营销”,曹升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饭局上,但他“书生气太足”,始终无法享受“吃吃喝喝”。

他开始用国学来修心,平衡掉觥筹交错的纷扰。经过短暂禅修思考,他发现,关系不等于拉关系,关系等于良好的共同生活体验。一餐饭、几杯酒,容易找到“酒肉朋友”,却不是“同好”。了解对方需求,寻找有价值的生活体验,爬一次山,观一次海,远比“饭局”建立的关系持久深入。那段时间,他隐约意识到,与其“攀关系”,不如换个角度,站在客户认知的角度,通过感知对方的重要性优先级,创造“良好的共同生活体验”。从此,饭局少了2/3,而客户感情却更长久。

一直卯足劲向前冲的曹升,渐渐慢下来。他翻出过去成功逆袭的经验,从传统文化里咂摸古人的智慧,对照修心。“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他摩擦着手里的茶碗,“自知,是认清自身比较优势;知人,就是寻找我与对方核心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他开始研究成功的商业案例,给周围创业的朋友支招。平日里讲话慢且轻的曹升,一旦启动分析模式,不自觉地加快语速、提高声调。

“所谓品类,一定是消费者决策里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商业主权,而不是简单的细分市场。”他晃了晃自己的手机,在举例子时,他喜欢用平时最常见的商品。在曹升看来,手机市场创建的品类,都是基于消费者购买时的重要性优先级。比如,拍照、音乐、性价比。但随着充电宝的普及,手机电池续航能力这个用户单一利益点渐渐退出舞台。

同质化竞争,结局必然是价格战。而成为品类第一,便在竞争中具备了差异化,就能避免价格战。比如苹果手机的地位不可撼动,但小米靠高性价比突出重围,华为则以拍照取胜。“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是最大的差异,做到极致就避免了跟行业老大正面交锋。”曹升认为,消费者凭着人性做决策,能触动人性、激发人性、顺应人性的相关产品,消费者容易决策,容易火爆。“你卖的是房子,消费者买的是家”,产品需要精准定位,与用户决策场景要形成触点。

他常为朋友“号脉”,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分析用户认知,分文不取。他只是乐于寻到同好,觅得知音。直到2017年3月,排队咨询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已年过40的中年人才考虑再次创业,成立灰度认知社,希望能在中国培育1000个品类第一。“这不是冲动的决定”,他端起茶壶,茶汤缓缓落入茶碗。

事实上,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曹升起步并不早。有朋友说,他一路都在追求品类第一,创业只是把自己的过往经验分享给别人。

他性格变得宽厚了,不像年轻那会常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但依然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极强接受力。公司里多是90后员工,常常觉得“跟不上老板思路”。他们也佩服曹升“惊人的感知力”,凭借丰富经验,面对客户从不需要预热,三言两语就能深入堂奥。分析某个问题时,他总是急匆匆冲进会议室,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办公区也能清晰听到笔与板的撞击声。处在这样的状态时,他的员工从不敢打扰。

同为创业者,他自掏腰包做公益,邀请曾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给创业青年授课,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办“中青创课”。他也跟着自创的“商学院”听了70多堂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互联网学习和积累。

曹升保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状态,要求自己至少看300-500个左右的标题获取信息,并保持30-50篇文章的阅读量。周末等待孩子上课的时间,也被他用来进行深度阅读。他喜欢边走路边禅修,享受那种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把情感与自然连通,感知人的生命状态。

今年3月末,灰度认知社举办了一次主题分享,曹升作为嘉宾之一。即使只有几十人的规模,他还是特意穿上了西装。作为一个业界前辈,分享时,他用的都是“粗浅谈谈”、“汇报”这样的词。其他嘉宾分享时,他的眼神一刻不离地注视对方,不时记着心得体会。

到了他登台,为了向来宾解释“认知营销”这种场景驱动式的营销方式,他喊出恒源祥,台下观众迅速用“羊羊羊”与他互动。他抛出脑白金,台下用“送礼就送脑白金”回答他。曹升通过这样的场景不断与观众交换信息。半个小时里,这位“特别懂得抓住用户”的创业者举了近30个例子,平均每60秒就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冒出来。有人在朋友圈感叹,收获的不只是创业秘籍,更是人生经验。

今年开春,那位曾来找曹升取经的线上教育创始人,给他带来喜讯——K12教育短视频播放量已成为全网第一,并与多家名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位创业者觉得“春天已来”。

“很像我初来北京时的感受,盼着大干一场,更盼着成功逆袭。”曹升转头看向窗外,这一晃,已是18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