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赏析古典诗词正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热潮,这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4月20日,以“诗教传志,惟吾德馨”为主题的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举行。研修班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中华诗词研究院与敬德书院联合开办。
旨在提升教师“诗教”与“诗德”
“我们读古人诗,是以心会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查洪德指出,诗歌品鉴第一需要境界,第二需要灵心,第三需要功夫。在他眼中,读诗具有洗涤心灵、塑造人格、提升境界、变化气质的功效。
中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诞生了大量精妙的诗词佳作。随着近期《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广大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忱也被激发出来。此次中小学教师“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的开办可谓正逢其时。
此次培训为期两天,由海淀区各学科教师参加。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表示,“我们希望把诗词教育跟教师德性、品行的养成结合起来,也就是‘诗教传志,惟吾德馨’。”她希望所有学员通过培训不仅要了解、欣赏古诗词,还要争取学写古诗词;不仅要提升诗学素养,还要提升“诗教”能力。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发言
按主办方要求,学员须全程参与研修,并按要求完成作业。研修结束可获得结业证书,并给予相应继教学分。
据悉,2017年5月,海淀区开办了第一届中小学教师“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培训中小学干部教师232 人。
狠抓“诗教”迎来好契机
学员代表、北京中法实验中学教师佟丽新表示,古诗词的学习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更是新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
2017 年9 月起,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 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 篇,增幅高达80%。初中3 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 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及教育部高度重视。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各学段诗词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丰富而深刻的体现。
“诗教可以塑造灵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表示,诗教的本质是美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自孔子时代起就充分认识到了诗歌的独特教育作用,主张以“诗教”涵养性情、化育品格、彰显伦理、成教于国。
主办方表示,教师是开展古典诗词教育的关键群体,教师的诗词素养和诗教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对诗词的认知及接受情况,而这正是引领教师主动走进古典诗词,提高赏析品鉴能力,进而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契机。
专家分享诗词赏析要诀
“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梦想的某种思想或情感,你把它挖掘出来了、完美诠释了,这就是最好的诗。”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可斌看来,好的诗歌应该追求独到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必须挖掘和抓住别人没有过的、自己最独特的体验。他重点向学员们讲述了诗与歌的异同以及诗与歌关系的流变。
据了解,本次研修由海淀区教科院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邀请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内容涉及诗词概论、诗词赏析与诗词创作三个方面。
“声韵在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声韵和‘诗情’密不可分。”88岁高龄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表示,诗歌具有音乐之美,讲究声调的平仄是格律诗彰显音乐之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他重点讲解了古典诗词中平仄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在诗歌创作与吟诵中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宁在讲授“唐宋诗学与诗教”时指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诗教”最集中、最深刻、最充分的代表。他以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大诗人的一些代表作为例,为学员们剖析了唐诗之美与诗教功能。
主办方表示,此次研修班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高端研修与互动交流平台,让他们体验并享受中华诗词之美,以提升他们的诗词赏析能力,并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传之于学生,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赓续中国诗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