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艳秋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热物理专业74级
我是1974年入校的,工程力学系热物理专业学生。2014年,入学正好四十年。2014年4月,我们约好相聚在大上海。那次老师生也到了三位。聚会内容丰富,师生们兴高采烈,促膝聊天,畅所欲言,再续师生醇厚情谊的新篇章。
在顾老师的鼓励下,现将那次聚会后我的体会整理出来。
热四班入校40周年聚会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在我的心中就像是一颗明珠,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照亮我的身心,值得我一生的回忆。以下谈谈我的三点体会。
一、 爽
这次以“牢记师生情,同为清华人”为主题的入校四十年师生聚会,看到老师虽然都已年近八十的高龄,但身体还是那样的硬朗,思维还是那样的敏捷;看到同学虽然头上布满了银丝,但个个心态都是那样的阳光;大家都夸我仍然是大家的开心果,身体健康,体态年轻,还新学了当节目主持人的行当。我的心情美极了,和大家在一起总是让我笑得合不拢嘴。真实的感觉,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那就是“爽”!
二、 感恩
四十年前我从一个初中毕业生进厂当工人,又从工厂迈进了“工程师的摇篮”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这样的跨度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却让我赶上了。当时的我已经在工厂工作了近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受五十年代全国劳模的母亲影响,下决心当个好工人。经常搞一些技术革新和改造,但都是小打小闹。当时我深感自己文化的匮乏,对掌握知识、运用技术的渴望。我想,工厂多么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工人呀,只要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创造工厂的未来。
虽然我的基础差些,但我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记得当时我的格言就是“笨鸟先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我都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当天讲的知识当天消化。对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我一定要先预习一遍,免得老师讲课时我一头雾水。在清华大学里,在恩师的教育培养下,我掌握了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能看一些国外的专业文献,也有了一些自学的能力,满怀一腔热血毕业又走向了社会。
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工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被分配到工厂的研究所工作,和那些老知识分子一起研究课题,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后来又经过“复训考核”,成为技术队伍的新生力量。
我被分配到“薄壁钛焊管研制”课题组工作。当时课题组已经开展工作近一年的时间。0.5mm厚的钛板卷曲成直径25mm的管材这道工序已经试验成功,就是在直缝焊接的工序过程中问题很多难度很大,质量达不到标准,急需攻克这个难关。我在学校小班学的就是等离子焊接专业,毕业的课题就是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等离子焊接机。这不正对口么。在课题的研讨会上我大胆提出用等离子焊接的方法攻克焊接难关,得到了课题组长及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于是我看书查资料,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经过一年多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成本也大大降低。我代表课题组到宝鸡参加鉴定会,在会上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好评,并一致通过鉴定。当时有一种成就感,使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这项成果还获得部级成果奖,小组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再后来又陆续攻克了35mm厚的钛板焊接、钼筒焊接等。因此不管是助理工程师还是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我都是第一批晋级。
这些荣誉的取得得益于清华大学这片肥沃土地的培养。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老师教会我学习方法;感恩老师教会我严谨的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感恩老师教会我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
三、 常沟通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前的往事是一段青春的篇章;四十年间各自的奋斗经历是一种对母校老师的回馈;四十年的师生情谊更是一种缘分。缘分让我们在四十年后,从四面八方心急火燎的奔向一个地方,俞昌铭老师专程从加拿大赶来,刘少梅同学专程从美国赶来,相聚重逢、激情交流。大家在临近散会时刻,一致认为:我们真的该找点闲暇时间经常聚聚,常沟通。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同唱属于我们的老歌,重拾往日的欢笑。我们要互相关心,特别要关心年长的老师,哪怕通通电话,发发微信,聊聊家常也好。就在这个时候,班长陈兆荣酝酿着建立“热四同学群”。
我们感悟,随着岁月的消逝,年岁越老就会越感到相聚的珍贵。我们要用我们当年学习的那种智慧,用相互交流启发后达成的共识,安排我们的老年生活,共同做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这个国家的老年事业。让夕阳之花开得更美更鲜艳。
牢记师生情,同是清华人。我们要继续发扬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工程力学系热物理专业74级
邓艳秋 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