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为海淀教育添新绿
2018-04-20 17:39:00 来源:腾讯教育

戊戌暮春,稻香湖畔,群贤毕至,传承文化遗产;少长咸集,发展海淀教育。2018年4月19日,由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海淀区文化馆非遗管理部、稻香湖非遗科学城联合主办的海淀区中小学“非遗”项目启动培训会暨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稻香湖非遗科学城隆重举办。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稻香湖景酒店总经理陆劲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常祥霖,海淀文化馆副馆长孟家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非遗专家杨玉栋先生、吴国泰先生及张京菊女士及海淀区中小学五十余位校长、教师代表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匠心筑梦 砥砺传承 海淀学校有了“非遗”实践基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海淀区近年来高度重视“非遗”教育,积极促进“非遗”课程研究与实践,2018年敬德书院与稻香湖“非遗”科学城合作开设教师“非遗”研究实践班,邀请吴同泰、倪巧凤、杨玉栋等知名文化研究者和传承者,为海淀教师非遗项目的培训课程,深受学校和老师们的欢迎。

经过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稻香湖非遗科学城领导的深入沟通,决定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稻香湖非遗科学城强大的专家团队和实践空间优势,深度融合敬德书院成熟的教师传统文化培训机制,广泛汇通海淀群体课题研究传统,以稻香湖“非遗”科学城作为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共同推动海淀区中小学非遗教育课程实践与相关课题研究。

海淀区中小学“非遗”项目启动培训会上,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稻香湖景酒店总经理陆劲红出席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授牌签字仪式,标志着海淀区中小学校有了自己的“非遗”实践基地,学校“非遗”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传承文化 立德树人 海淀教师开展“非遗”课程探索

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动非遗教育课程在海淀区中小学的建设与实施,敬德书院提出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实施研究”项目。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院长向与会领导、专家及中小学整体介绍了该课题研究项目。

吴颖惠院长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区要通过课题的研究,让教师们深入了解“非遗”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和内涵,知道如何保护“非遗”,懂得并传递“非遗”思想。与“非遗”社会宣传比较,学校“非遗”教育的作用、意义更深远更重要。

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文化启蒙、人格养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非遗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国民教育学校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完整,有进行系统全面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育和研究的最佳条件。而且,任何形式的社会宣传都不可能送达所有人,唯有通过一代代的学校教育,才能达及每一个公民,形成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非遗教育、培养各层次非遗工作人才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是教育系统无可替代、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淀教育真正扎根,使非物质文化真正得到普及,敬德书院诚邀各界非遗专家,联合海淀非遗科学城,开展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实践研究。“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一条新途径,尤其是在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研究工作将全面统筹区域“非遗”教育工作,助推教师全面发展。结合海淀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系统设计。形成有价值理念引领、有策略方法落实、有相应机构承担、有系列标准检验的区域教师教育模式。其次,重点实施教师“非遗”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培养教师育人能力。要从文化层面和实践层面入手,为教师提供文化培训的同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特别是“非遗”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的能力。第三,激发各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展示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该项目以群体课程为组织形式,总结提炼海淀区教师“非遗”教育成功经验,探索“非遗”教育的方法体系。第四,系统提炼海淀“非遗”课程经验,扩大海淀教育品牌影响力。促进海淀教育持续、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助力海淀教育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将“非遗”文化传递给学生,借助“非遗”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校园,在学生心中扎根,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实施研究项目的提出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必将成为海淀教师“非遗”课程实践探索崭新的发展平台,一批中小学校在课题的引领下必将取得累累硕果,值得每一名海淀教育人为之期待。

挖掘传统 领略经典 海淀教师徜徉“非遗”缤纷世界

为了让海淀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非遗”对个人、国家乃至整个民族传承与发展具有的意义与独特价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常祥霖副主任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让非遗文化融进校园之中"的演讲。常主任从昆曲“牡丹亭”,京剧“贵妃醉酒”等经典作品入手与大家分享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联系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资料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以及蕴含在这些价值当中的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为人处世规范,做人做艺的规矩等内容。

常主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并不是要求大家都成为各种各样的艺人工匠,而是让青年感觉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体验过程中,认识、了解那些严格规范的程序,那些繁琐细致的要求,那些需要平心静气、戒除浮躁的态度训练,以及长期形成的,行业标准,基本常识等等。通过由此及彼的联系,久而久之的培养,日积月累从观念认识上养成敬畏先人,信守规矩,严格规范的品质。“非遗”普及的过程,就是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就是感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的精神追求与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审美追求与精神所在。

常主任对“非遗”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普及非遗教育必须与担当精神,良好品德,感恩情怀,敬畏自然、先贤等民族精神相结合。学习非遗,了解非遗,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与体力的感悟,作为中国人必须懂得什么是中国精神,如何秉承优良传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要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民情,会说中国话,会听中国音乐,会欣赏中国戏曲曲艺,会看中国画儿,会讲中国故事,能体会蕴藏当中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精神。

常主任以丰富鲜活的实例、激昂的语言表达引领老师们走进“非遗”的缤纷世界,深入浅出的阐明如何通过“非遗”传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剖析了“非遗”保护与传承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使每一个人为中华民族创造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叹服,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精彩回放

我们每个人都是非遗的保护者,因其与社区、族群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海淀区这一社区和族群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知情、保护、爱护、开发、利用非遗内容。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秉承这样的信念,助力“非遗”的振兴,使“非遗”保护真正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而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非遗”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大量优秀的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经过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智慧与经验,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华,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根脉。而学校作为育人的平台、知识传播的集中地,也是保护、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海淀区中小学“非遗”项目的启动和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促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中小学师生文化素质;同时,更对非遗保护具有多元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守护人类精神的家园。

——常祥霖

阅读小贴士

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稻香湖“非遗”科学城

稻香湖“非遗”科学城是海淀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地处美丽的稻香湖畔,稻香湖景酒店内。成立于2017年9月27日,拥有5000平米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空间。截止目前海淀130余个“非遗”项目在此常年展出,精心设计并建立的15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各具特色,从而凝聚了一批“非遗”知名专家资源。成为海淀区“非遗”研究、实践、交流的重要平台。

稻香湖非遗科学城自成立以来,积极与海淀区教育系统、文化系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举办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非遗教育实践活动是集非遗成果展示、理论教学、操作参与、过程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非遗”综合实践体验基地,强调“动手科学”,注重引导参与者主动参与,崇尚并积极倡导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可以在丰富的活动和体验中找到感兴趣的、专属于自己的“非遗”体验项目。

截至目前,已成功接待非遗活动者20余万人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百姓口碑。作为敬德书院“非遗”实践基地,将在未来推动海淀区中小学非遗教育课程实践与相关课题研究过程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助力学校“非遗”教育实践与探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