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然后按部就班,去一个一个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这种幸福来得不带一丝侥幸,所以很踏实。
坐在空客A380飞机上时,年届不惑的孔高宁也会小小地眩晕一下,那是骄傲又幸福的眩晕,因为在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上有孔高宁的心血——她和她的团队研制的高新材料。
当远渡重洋的孩子发来电子邮件报平安、分享快乐时光的时候,作为留学顾问的孔高宁的眼睛里便会流露出母亲般的光芒,也是骄傲又幸福……
孔高宁很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状态,她把幸福表达得如此明显,一望可知。
出身材料世家也不敢稍有懈怠
如果说孔高宁的人生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她的家世,她出生于一个材料世家,父母都是湖南中南大学的材料学教授。幼儿时期,父母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孔高宁就在教室后面自娱自乐,不吵不闹……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孔高宁上学后的成绩一直非常好。“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给我这样的基因,让我学得不那么辛苦。”
虽然求学期间的孔高宁有这样好的先天条件,可是她依然是个用功的学生。“我用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在这两年半中,我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有4篇是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那时候几乎时时刻刻都泡在实验室里。”
有了先天条件,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孔高宁很自然地收获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骄傲——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当年,中南大学得到全额奖学金的只有她一个人,该校此前此后也罕有这样的例子,所以孔高宁当时的研究生导师,如今中南大学的校长黄伯云也是感觉十分荣耀,即使他有点舍不得自己的这位得意弟子,但也带着完全的祝福把孔高宁送出了国门,送她到伯明翰大学继续材料科学的博士课程。
“同学们都觉得我运气好,羡慕我外表的光鲜。事实上每个好运气背后都有一段有关汗水的故事。”
鸿鹄之志
“刚读博士时,我野心勃勃,希望在材料科学领域博得属于自己的位置。”孔高宁参与了伯明翰大学与劳斯莱斯公司研制飞机发动机新材料的团队,这个团队已经存在十几年了,而孔高宁把自己三年的博士研究时间都倾注到了这项研究中,她的研究成果就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最近,研究工作终于完美结束,研制出的飞机发动机材料已经运用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上,孔高宁自然十分欣慰。
由于在材料领域的骄人成绩,孔高宁被推到了中国旅英材料学会主席的位置上,组织中国和英国材料学者的交流,举办一年一届的学术会议,为中国的材料科学水平与世界保持一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不仅在科研上,孔高宁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她旺盛的精力还需要其他的排遣渠道,她当年还兼任了旅英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后期,去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还比较少,只有几千人,所以中国的教育处、驻英大使馆非常关心留学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孔高宁作为留学生的领导,常常主持这些活动。
高宁在英国博士毕业前2个月,就有两份工作供她选择,做了伯明翰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后,孔高宁就在英国买了房子,完全融入了这个西方国家。度过了那段和先生一起靠一份奖学金度日,每星期坐公车去菜市场买菜(因为超市的菜比较贵)的窘迫日子,幸福日子终于向孔高宁打开了门,什么都有了,英国的学术环境也非常好,似乎一生都可以这样过了……
无所谓牺牲只是一种平衡
可此时先生却被公司外派到了中国。
舍不得英国的一切——那些带给她成就感的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和西方世界完全融合的幸福的感觉;孔高宁选择了孤身留在英国。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前,她可以什么都不管,只要专心做学问,现在她要考虑生活中的一切细碎琐事,她要学会自己交水电费,社区有选举的时候,她要学会选对自己有利的父母官,因为不同的父母官会影响到她生活的利益……
5年,近2千个日日夜夜,她没法和家人抬头共望一轮明月。
某一天孔高宁忽然想通了。她想念家乡的月亮了,她想念先生,想念孩子了。“我永远是中国心,很多旅居海外的人估计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出过国的人也许会更爱国,而且我们的国家,在最近的50年内,发展的速度都会是世界领先的,我为什么要一个人在国外忍受相思之苦呢。所以我决定回国发展。”材料科学会有人去研究,不缺她一个人,而家庭需要她,她的丈夫需要妻子,她的女儿需要母亲。
于是2005年,孔高宁作为高技术人才被引进上海,供职于国内某家著名的留学咨询公司,仅仅3年,她已经是该公司的副总裁了。
“我不觉得我为家庭做出了牺牲,虽然我的先生很感激我这样的决定。我觉得我只是在自己的鸿鹄之志和家庭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现在我利用我在材料科学领域掌握的人脉等资源,将中国的孩子介绍出国,并在材料科学领域促进中国和英国的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我现在的工作也一样具有挑战性。”
孔高宁的研究生导师黄伯云,面对孔高宁的回归,表示了相当的理解,他认为孔高宁回国后,在中国和英国的材料科学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一样非常有意义。
疲惫的时候就给自己放假
孔高宁的幸福很张扬,她的眼睛很明亮,可她也有疲惫的时候,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女强人,所以她也需要休息。
“疲惫的时候,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去做个SPA(水疗),和朋友打打高尔夫球,把工作中的烦恼和压力暂时放一放。”
女儿放假的时候,孔高宁会安排全家人出国度假,欣赏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不会因为刻意攒钱而牺牲生活的品质。”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儿没有继承孔高宁夫妇的理工科基因,转而喜欢历史、地理、艺术……“不知道她像谁,但只要她快乐就好了。”
希望年轻人去看世界
孔高宁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更多的年轻人介绍出国,让他们在陌生的国度里,掌握中国人以外的民族的思维,多一个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男孩子,当初他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成绩并不突出,但是我发现他的潜能,我发现他在数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所以我介绍他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是英国最好的研究经济的大学。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在摩根·斯坦利银行工作了,这大概是全世界最好的投资银行了。如果这个男孩子没有这段经历,今天他也许只是在中国的某家银行的柜台上过着平淡的日子。”
华人在外企常常会碰到“玻璃天花板”,世界很多跨国公司的人事经理经常去上海交通大学等聚集了众多华人精英的学校招募新员工,往往只能从400多名应聘者中挑到两三位合适的员工,因为没有出过国的华人很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而即使进入外企,往往做到中层后就很难往上爬了,因为老板可能会觉得很难跟没有西方思维的中国员工沟通。孔高宁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她没有过类似的烦恼,她能跟西方世界很好地交融,因为她在英国生活过10年,能够很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
“所以年轻人还是出去看看世界比较好。”
编后语:孔高宁的人生也许谈不上跌宕起伏,正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孔高宁的幸福来源于她明晰的人生规划,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愿意为之努力,享受不侥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