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1月11日讯 据香港特别区教育局网站近日发布的消息,在1月1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会议上,有议员就自资专上院校开办自资课程学费加幅超通胀,高达19%提出质询。
144个课程学费增幅高于通胀,占总课程32%
在香港,高等院校分为政资和自资两种,与内地公办院校和内地的民办院校一样,自资专上院校类似内地的民办职业院校。在香港,上大学政府有很多补贴,但自资课程则是指自费的课程,不在政府的补贴范围之内。
为给香港学生提供资助,减轻学生负担,在去年香港特别区新一届政府推出的36亿元教育新资源中,提出提供三万元免入息审查资助予修读自资学位的香港学生,即“为修读香港自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提供的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
“指定专业及界别课程资助计划”是2014年《施政报告》公布的一项新措施,由2015/16学年起资助每届约1000名学生修读选定范畴的指定全日制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目前,自资专上院校开办自资课程主要有自资副学士学位课程、自资学士学位课程、自资衔接学士学位3类课程。
香港特区教育局要求参与“为修读香港自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提供的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和“指定专业及界别课程资助计划”的院校提供学生完成整个课程所需缴付的学费供该局审阅,以监察合资格课程的学费每年的增幅。
按照规定,凡拟议学费加幅高于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超通胀学费,有关院校须向教育局提供充分理据,并获教育局事先批准。
在质询中,该议员问到,自资专上院校于2014/2015至2017/2018学年的任何一年或将计划于下学年哪些自资课程收取超通胀学费?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在答复中提到,过去四年,在两项资助计划下有144个课程提出学费增幅高于通胀,占所有课程的32%。
其中,“为修读香港自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提供的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由2017/2018学年起推行,共15间院校提供合共119个自资学士学位课程、248个自资衔接学士学位课程。其中,30个学士学位、82个衔接学士学位受资助课程在2018/2019学年与上一个学年比较的学费增幅在通胀之上。
“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由2015/2016学年起推行。在2015/2016学年,共5间院校提供合共13个受资助课程,其中5个受资助课程与上一个学年比较的学费增幅在通胀之上;在2016/2017学年,共6间院校提供合共15个受资助课程,其中2个受资助课程学费增幅在通胀之上;在2017/2018学年,共6间院校提供合共17个受资助课程,其中9个受资助课程学费增幅在通胀之上;在2018/2019学年,共6间院校提供合共37个受资助课程,其中16个受资助课程学费增幅在通胀之上。
从中不难发现,2017/2018学年至2018/2019学年,仅一年间受资助课程竟增加了20个,增幅在通胀之上的也增加了7个。
那么,香港特区教育局在审批收取超通胀学费的申请时有何考虑?是否考虑学生的负担能力和有关院校的财政盈余?
杨润雄表示,多数院校在厘订自资课程的学费水平时,力求收支平衡,并采取审慎态度,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预计报名人数、社会上是否有类似的课程,以及收生对象的负担能力等。
“参与资助计划的院校可以不超越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调整学费。如有例外情况,院校必须获得教育局事先批准。”杨润雄解释,教育局在审批学费调整时会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增加的学费是否用于提升获资助课程的教学质素,有关额外开支是否合理及用得其所等。我们会要求相关院校报告透过增加的学费而采取的措施的推行情况,确保调整学费的额外收入实际是用作支持相关项目。
生源锐减与鼓励民办院校数量扩张成反比
在内地,民办学校如果涨学费需要物价部门成本监审;招生指标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
与香港自资专上院校一样,生源和学费也是内地民办院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尽管内地频频曝出民办院校生源不足的新闻,但相较于香港,内地学生基数巨大。
近年来,随着香港出生率偏低,导致适龄学生人数不断下降,加上来自海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为香港自资大专院校的经营带来严峻的挑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不少香港自资大专院校都面对收生不足的情况,个别甚至面对经营困难的问题。
根据香港审计署早前对当地27所自资院校收生率的分析,2012/13至2014/15的三个学年,六所自资院校的收生率一直低于50%。
未来仍不乐观。香港教育局预测,随着香港地区中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香港地区非联招自资院校招生人数的缩减趋势将持续到2022/23学年。
与生源数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资大专院校规模也出现了勐增。去年10月,香港《大公报》就曾报道,在历届政府的推动下,香港的自资大专教育急促发展,现时香港已有30多间大专院校开办全日制自资课程,包括副学士、高级文凭及学士学位课程。
去年3月,在《大公报》与教联会合办的教育沙龙上,有立法会议员提出,政府当年鼓励开办自资专上院校,现在面临收生不足,作为推动者,政府不能坐视不理,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除了本次曝出自资专上院校开办自资课程学费收取超通胀学费。迫于财政包括要缴还政府建校贷款等生存压力,香港自资高校曾曝出违规招生的乱象。
据了解,2012年为香港高校的双班年,十万中学毕业生争夺几万个大专学额,结果为求多重保险而渔翁撒网报读,香港大学附属学院等院校趁机杀订而获额外逾千万元进帐。岭大属下社区学院和持续进修学院则以收生不设限、取消面试方式,令取录人数由三千三百暴增至六千九百人,包括逾百成绩未达标学生。《大公报》曾对此事进行过报道。
2015年,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能仁专上学院、港专学院和宏恩基督教学院8所香港自资高校就因为在内地违规招生被国家教育部“点名”,并明确要求上述院校不得开展招收内地学生的工作及相关宣传活动。
当然,不仅香港,在生源大战中,内地也会不时传出民办院校虚假招生、乱收费的负面新闻。
自资专上院校持有者对现有补贴政策颇有微词。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在《大公报》与教联会合办的教育沙龙上提出,现时教育政策是逆周期,当市场缺乏什么,就要院校增加相关课程,其后又担心市场饱和,又限制相关课程等。
谈到政府支援自资院校,陈卓禧表示,“指定专业及界别课程资助计划”是极少数针对自资院校的支援措施,“教育局对幼、小、中、大学均有一定的全额支援,惟没有自资院校的份”。
对此,有议员建议,《施政报告》提出为自资院校特设“配对补助金计划”,并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政府应考虑开放予非本地生申请报读等实际帮助自资专上院校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