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力求固本强心 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2017-06-08 14:42:00 来源:新华网

今年高考(精品课)语文力求“固本强心”
6月7日,2017年高考拉开帷幕。

今年不仅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还有另一层标志性意义。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3年一晃而过,作为改革试点的浙江和上海今天迎来“新高考”,将体现出更多示范性和导向性。

今天上午进行的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共有9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自主命制6份考卷。

语文高考命题一向是舆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及各方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全面分析今年语文高考各份试卷的同时,探寻高考改革的方向。

突出立德树人和育人功能 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的高考命题,突显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特别是语文学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样介绍2017年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命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身,还能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进行了分析,该作文题提供了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课程)生的调查,指出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说。

在一些一线老师看来,这道作文题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深入的思考。“每个词语之间是有张力的,如何选择、如何搭配其实是思辨的过程。”深圳中学特级教师王木森说。比如,学生可以把“长城”“京剧”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讲讲传统的中国,也可以把“高铁”“移动支付”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谈谈高科技的中国,如果学生把“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进行组合,那么可以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题目要兼具发挥空间和区分度

“讲好故事”固然重要,但是高考作为测量、选拔工具,其科学性也同样重要。“一份好的试卷要让低、中、高各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同时又能有较好的区分度。”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说。比如,今年北京卷的作文“纽带”、天津卷的作文题目“重读长辈这部书”,还有江苏卷的作文题“车”等都体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倾向——切中当下社会现实,让每一个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

“这种‘接地气’的命题,切合学生实际也和现实联系紧密,避免了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的特级教师尤立增说。

不少专家指出,“让每一个考生都能有话说”“考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样的高考题是“有温度”的。因为学生填答试卷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要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

“试题既要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要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说,比如,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的“垃圾污染”问题,会让许多考生深有感触,“材料一”揭示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提出的破解之道,都有助于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而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题中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留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凝结着浓浓乡情,也是考生感兴趣的话题。

“能看到今年的高考题立意空间很大、有自由度,同时也有一定难度。区分度都比较好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

据了解,在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客观题的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一直强调考试不能忽略选拔功能,“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语言积累运用等,考查目标更为明确,考查重点更为清晰,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语文教育返璞归真才能固本强心

高考从来都被称为“指挥棒”,因此高考命题的变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意义。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介绍,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除了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外,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比如,在“表达得体”的考查中就有诸如“璧还”“失陪”“垂询”“献丑”“高足”“赐教”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而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语言运用的这20分,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感和判断。”温儒敏教授说。

也有专家指出,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更显著地体现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指令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就对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加强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指出,这样的测试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区分度更为明显。“今年对语言表达中逻辑推断的考查,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突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学用并举。”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说,这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也是非常显著的,母语教育应该立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学校语文教育,向真实生活开放,向语言本体回归。

“过去语文考试比较强调风花雪月的那面,也就是文学性,阅读除了文学类的,在论述性和实用性题目之间,考生可以二选一,大家一般都回避论述性,选择实用性的。今年则全部变为必考的,就是在强调思辨和论述,强调逻辑思维能力。”陈志文说。今年作文题强化了思辨性、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有创新”。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指出,2017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合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考查的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将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突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返璞归真,才能固本强心。”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堵力)

(中国青年报 樊未晨 堵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