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酒泉4月24日电 题:飞天之旅,从这里启程——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王绍茂、王星、郎文海
四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绿破土,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记者走进发射中心。通过检查站一路向北,穿过弱水河上的神舟友谊大桥,引人注目的是一面中国梦航天梦的巨幅文化墙,远远就能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征服大漠、挺进太空的雄心壮志。
这里的宾馆和街道取名都极具航天特色,宇宙路、飞天路、太空路……就连路灯的造型都是火箭托举飞船的模型。
东风路,是这个航天城的主干道。东风路上最著名的建筑,当数东风礼堂。在这座礼堂里,不知有多少航天人曾高举右拳宣誓承诺: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誓把卫星飞船送上天。
中心发电厂就有这样一对父子兵。父亲李振强1974年入伍来到中心,一直从事电机检修工作。儿子李正华2005年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这里,接过已经退休的老父亲的班,继续默默无闻为航天作贡献。
“大漠里有家,我必须回到那里。”李正华说。
距离东风礼堂约10公里的地方,淡蓝色的发射塔架静静矗立在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在这里,11艘神舟飞船开启了飞天之旅,11名航天员实现了飞天梦想。
1999年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程序。突然,操作手祝亮发现火箭精瞄显示仪仪表指针出现左右摇摆的情况。
精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火箭射向。若方向瞄偏了,飞船就无法进入预定轨道。
危急时刻,祝亮立即向指挥员报告,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结果:发射塔架打开后出现的电磁干扰,影响了精瞄电路的稳定,请求立刻对火箭进行人工精瞄。随后,赵敬花、岳全龙等技术人员迅速进入岗位,手动调整,终于抢在发射前10分钟实现了火箭精瞄。
航天无小事,成败系于毫发。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中心培育了一支严谨细致、作风过硬的科研队伍。
“一根小白毛”的故事流传至今。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某型导弹发射任务的最后阶段,操作员王长山发现弹体内一处插头接点上有一根几毫米长的白毛。为防止通电接触不良,确保发射万无一失,他连忙小心翼翼的用镊子夹,用细铁丝挑,但都没能取出来。最后,王长山用一根猪鬃,费了很大劲才把这根小白毛挑出来。
钱学森知道后,专门把这根猪鬃收藏起来。他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从这里升空,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此后,这里又先后将10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只有始终奋战在这里的航天人知道,这一个个辉煌瞬间的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