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传来消息,巴东县首次入围“中国茶业百强县”行列。
这得益于巴东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举全县之力发展茶叶产业,趟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产业脱贫路。年底前,该县将在溪丘湾、沿渡河和金果坪等8个乡镇,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3万亩。
茶的发现地,历久弥新
八百里巴东,山清水秀,硒资源富集,拥有良好的茶叶生长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品茗历史。
据多部文献记载,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相传神农跋山涉水,入川鄂节点,进入今巴东、神农架一带,采药尝百草,中七十二毒,将采集的百草煎熬时,一片树叶落入瓮中,改变水的味道,有了解毒功效。神农称这片神奇树叶为茶,饮之数毒迎刃而解。
以巴东茶为题材的记载,也屡屡见诸各类古籍文献。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谈及“施南方茶”。《名胜志》写道“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子,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
而在唐代,巴东隶属的归州巴东郡还是当时朝廷贡茶区之一。巴东茶业历史文脉朝代传承。清末、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连年战争,茶业辗转进入发展低谷。
近两年,该县以“巴东郡贡茶”为品牌发展茶叶生态富民产业,并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
从被动到主动种茶,茶兴民富
年近七旬的张厚祥夫妇,是沿渡河镇红砂村村民,早年种过10多亩苞谷、洋芋,养过生猪,折腾过大半辈子仍过着贫苦日子。
2016年10月,“种茶热”在红砂村兴起,张厚祥早早腾地起垄,因居住偏远在抢苗大战中扑空。等到去年,他提前申报5亩茶叶种植指标,一口气“抢”来可栽15亩地的茶苗,一鼓作气种上15亩茶。
今年3月,一场由县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栽培培训课在红砂村开讲,“拒绝农残,生产绿色、有机茶”高频词汇,在张厚祥这位“老学生”心中印象深刻。“我打算把余下的3亩地也种茶,一亩茶园丰产时卖鲜叶可收三四千元。”张厚祥说。
溪丘湾乡以“500亩为起点,千亩村为重点”,实施茶叶产业扶贫,今年在溪丘湾、瓦屋基等20个村建设8000亩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园;金果坪乡计划新发展茶叶3200亩,农技员利用屋场会、“田间课堂”为2000余名茶农现场培训……如今,该县12个乡镇都在建适度规模、适度连片的新茶园。
据巴东县农业局局长王宜介绍,从2014年起,巴东茶叶基地年均递增过万亩,目前达16万亩,良种覆盖率达60%;到2020年,茶园面积将达20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
从茶叶到茶业,扶贫主打产业
过去,巴东茶叶有质量无产量,有品牌无名牌的困境。为此,巴东整合茶叶资源,推出全县茶叶公用品牌“巴东郡贡茶”。
同时,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学会、省农业农村厅果茶办相关专家为顾问,开发与研制“巴东郡贡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巴东郡贡茶”先后被列入国家名特新优农产品目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恩施玉露”和“巴东郡贡茶”的双重传承人杨胜伟则认为,“恩施玉露”和“巴东郡贡茶”是一脉相承、各自飘香的“姊妹”茶,都是恩施富硒茶的典型代表。
今年,该县统筹财政资金上亿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免费提供茶农种苗、肥料和培训,对茶叶机械和厂房建设等进行补贴,激发茶商投资热情。目前,该县形成金果茶叶、真香茗集团、金茗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
如今,巴东抢抓三峡后续工作、北京市对口支援、杭州下城区和巴东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机遇,把茶业建成一座“绿色银行”,群众脱贫增收的“生态存折”。
“依托山水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巴东正着力做优茶乡旅游,精准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茶业消费等元素,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结合上闯出一条新路。”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为“茶业+旅游”新模式清晰定位。
(陈沛坤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