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一到上下班就遭遇交通拥堵,一到暴雨天就在城市“看海”?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各种各样的“城市病”纷至沓来。近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100韧性城市项目组织在北京会谈,共同讨论“韧性城市”这一新兴前沿的解决方案,试着为我国的城市病开出“药方”。
所谓“城市韧性”,是指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等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之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100韧性城市项目全球主席迈克尔·贝尔科维奇说,当前城市所面临的压力,既包括慢性压力,如失业率居高不下、公共交通系统效率低下等,也包括急性冲击,包括地震、洪涝、疫情、恐怖袭击等。
目前,全球已有100个城市入选该项目,巴黎、伦敦、纽约等名列其中,最新消息显示,我国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四座城市也成功入选。迈克尔·贝尔科维奇告诉记者,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将为全球100个城市提供了1.64亿美元无偿经费资助,旨在通过制订和实施韧性计划及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帮助入围城市打造韧性,以提升城市抵御外来冲击和灾害的能力。
“之所以先选择中小城市,在于‘更容易做出调整和改变’。”迈克尔·贝尔科维奇说,如果这四座城市取得不错的效果,未来也有可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行相应模式推广。不过他也提到,一座城市的改变,并不是半年一年就能看出效果来,有的可能要花上一代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