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门面“侵占”襄阳古城墙 墙上挖洞屡禁不止
2016-05-28 22:27:00 来源: 楚天金报

“一城一水”是襄阳的名片,“水”是汉江水,“城”即为襄阳古城墙。今年1月起,襄阳市正式享有地方立法权,古城墙也正式进入立法保护时代。

近日,有不少读者反映,襄阳古城墙又被人“破墙打洞”,这也是长期以来的顽疾。连日来,记者绕襄阳古城墙数周,发现城墙内侧有100多家门面,外侧则被凿了十几个洞,作为门面通风、排油烟的出口,附近众多市民对此表示不满。

记者从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和襄阳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以下简称文新局)了解到,目前当地正在对“城墙”进行专门立法,《襄阳城墙保护条例(草案)》已经过多次意见征集和修改,襄阳古城墙作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清长城”的古城墙之一,这项立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百余门面“侵占”古城墙

元朝末年,始建于汉朝的襄阳古城墙毁于战火。明朝初年,古城墙重建,现有城墙基本保存明、清城墙的格局,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为我国城墙典范。

襄阳市文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襄阳城内的交通状况,先后将襄阳城阳春门(东门)、西成门(西门)、文昌门(南门)三座城门、门楼及瓮城拆除。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因城墙损毁严重,当地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修复古城墙。作为回报,投资方有40年的经营权,这一百多间“开在城墙里”的门面,也从此时拥有了“合法”的外衣。

但它们也颇受争议。连日来,记者在门面最集中的襄阳市襄城区内环路边的南城墙南门发现,东西两侧的城墙几乎全被门面占据,城墙根上还立着一块“襄阳古玩城”的标志石,时间显示为2010年。

这些门面有的是古玩店,有的是书画室和宠物店,还有小餐馆和洗脚店。“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记者采访时,几个在城墙根上聊天的市民说,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城墙上打洞屡禁不止

采访时,一家古玩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像南门城墙这样的情况,襄阳古城墙共有3段,包括西门城墙南段、南门城墙西段和南门城墙东段,共600多米,门面有150多间,均是合法经营。

一家宠物店的经营者说,这一批修建的城墙,当时设计成“外墙内室”模式,即外面是城墙、里面是商铺,由于当初没有设计通风系统,商户要安装空调、抽油烟机等,就要在城墙上挖洞。

这排门面背后即是城墙的外墙,正对护城河,这条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称。

记者来到南门西段靠近护城河的墙体,看到大小不一的十几个洞,一名在临河绿道上散步的老者看到记者拍照,赶紧凑上去说:“这面墙上经常被打洞,大的直径有二三十厘米,小的也有十来厘米,不是通气口,就是油烟机排烟口。”

据其介绍,他就住南门附近,这些门面在墙上打洞总是禁止不了,政府部门也经常来检查,发现有洞就用砖和水泥补起来,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新的洞。记者在这名老者的带领下,看到城墙上几处水泥封堵过的痕迹,但与之不远处也有一些新的洞,城墙根上还有破碎的墙砖。

记者凑近这些大小不一的洞口,可以明显听见排风的声音,有一个藏在树后面的洞口,明显可见排出的油烟,有些洞口还有残留的油渍。

根据一些商铺经营者的说法,当地政府有意收回这些门面的经营权,对其进行填充修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因此很多人也不愿意投入太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首批立法关注城墙保护

襄阳市正式获得立法权是在今年1月1日,但襄阳古城墙的立法工作却在更早之前就启动了。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3月份开始,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就开始了2016年立法项目的征集工作,通过在媒体发布征集公告,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向征集立法建议,分类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等形式,共征集各类立法建议203条。

经过分类、汇总和梳理,整合形成立法项目建议共43条。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本着“符合立法权限,体现地方需求,社会关注度高,条件相对成熟”的原则,通过群众关注度对比分析、与政府法制办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商、开展立法项目专题研讨、考察借鉴外地经验等方式,对立法项目进行了分类梳理和论证筛选。

2015年12月7日,确定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作为获得立法权后的首批地方立法项目,这就是“体现地方需求、社会关注度高”的直接体现。“希望通过城墙立法,能有效破解襄阳城墙保护难题。”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该负责人说,目前,《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缺乏具体的执法标准和执法规范;现实中,在城墙上及周边“架设高压线路、破墙打洞、开荒种菜、倾倒垃圾”等种种破坏城墙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难以根除。

为历史文化立法提供样本

“迫切立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西安城墙、南京城墙与襄阳城墙等,是我国皇城、王城及府城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我国城墙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襄阳城墙、西安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城墙等八座城墙,“打包”列入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根据“申遗”规定,“制定针对遗产本体的专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必备条件。

记者了解到,与襄阳古城墙一起“打包”申遗的还有荆州古城墙。根据我省12个市州的立法需求和特点,襄阳市在古隆中、襄阳古城墙、习家池等历史文化方面特色明显,荆州市则在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大需求。

显而易见,荆州和襄阳作为湖北三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把作为文化“现实符号”的古城墙,当成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选”。目前,襄阳市已对条例草案进行多次立法调研、研讨、修改,荆州市也在着手制定相应的条例,两地还就各自的古城墙保护立法进行交流学习。

作为湖北古城墙立法的“典型代表”,襄阳、荆州也为全省的地方历史文化立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样本。

(赵贝 图/记者邹斌 发自襄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