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地区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解决群众吃菜难、吃菜贵问题。图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建起的温室大棚。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2014年之前,在西藏阿里地区吃到当地种出来的蔬菜瓜果,还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去年,阿里地区蔬菜瓜果产量达到1200余吨,在夏秋季节蔬菜供给率达到60%以上。阿里地区两个主要的县中,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瓜果蔬菜产量达到640吨,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蔬菜产量接近200吨。
“生命禁区”种出民生果蔬,人们的菜篮子日渐丰盛。这些变化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随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西藏行报道组在阿里地区走访时了解到的。
变化的背后,是一场突破困难和阻力的改革。
普兰的突破
吃菜难、买菜贵,是阿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据在阿里地委、媒体工作的多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阿里地区农牧业处于传统的缓慢发展状态。当地人食用的蔬菜和水果多依靠菜贩子从新疆、拉萨等地长途贩运。
“阿里也有蔬菜,不过种类很少,以前就是传统‘老三样’,土豆、萝卜、白菜,新鲜的绿叶菜很少吃到。”一名在阿里地区媒体工作的同行对澎湃新闻说。
改变始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始于2013年。
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占地730亩,集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一体,全部配套于去年夏天建成。
2013年7月,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高宝军到普兰县赴任县委书记。
高宝军向澎湃新闻回忆,刚到普兰县,他就发现这里的菜品种又少菜价又贵,都要靠从外面运输,一斤青椒有时候卖到20多元一斤,到了冬季大雪封路,菜又运不进来,“我们家在陕北,种蔬菜和水果也不容易,但普兰当时的现状还是超出我之前预期的”。
高宝军下决心改变这一影响当地群众生活质量的难题。他开始马不停蹄地下乡入户进行考察调研,还邀请了不少专家对普兰县的土质、水质进行检测。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普兰县具备发展棚栽业的条件。于是,高宝军提出要把普兰建成阿里地区农牧示范基地的思路。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种大棚蔬菜?谁来种?要花多少钱?能种成功吗?如果种不成,不是白白浪费钱吗?还没等高宝军有进一步的安排部署,质疑声就出来了。
“做一件之前没人做过的事,风险是一定有的,遇到质疑和阻力也在所难免。”高宝军对澎湃新闻说,但他仍坚持去改革和突破,因为“不去做就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
从哪里去寻求突破?高宝军给出了两个字——技术。要想在大棚内成功试种蔬菜瓜果,首先就要推进大棚的标准化建设。于是,在大棚建设之初,高宝军从陕西和山东等地聘请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土壤改良、大棚建设、种子选配、棚膜选择等进行逐一考究设计和功能完善。除此之外,还积极动员普兰县的干部和群众参与到示范基地的建设中。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14年春季,普兰县建成了日光温室大棚和拱棚140多座。随后又从内地引进懂技术的菜农、果农,在大棚内种上了50多种蔬菜和水果。
事实证明,高宝军的创举成功了。2014年秋天,普兰县蔬菜大棚基地内试种的菜苗长势良好,这意味着普兰县结束了高原种不成蔬菜的历史。
噶尔的成功
普兰县的“破冰之举”给整个阿里地区的干部和群众都带来了希望。
阿里地委宣传部提供给澎湃新闻的资料显示,2014年10月,现任阿里地委书记、时任西藏自治区深化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的朱中奎到阿里调研,看到普兰县大棚基地内的一片绿意,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并向阿里地委、行署提出推广普兰经验的建议。
这之后,“普兰经验”在阿里“遍地开花”,包括噶尔县、日土县在内的多个县乡也开始逐步发展以棚栽业为主的现代设施农牧业。
2016年,阿里地委、行署提出了“打生态牌、吃产业饭、走特色路”的绿色发展战略,开始着力打造噶尔县现代设施农牧业示范点。
产业园还为当地贫困的农牧民提供学习就业机会。25岁的加央原来没有工作,目前在产业园工作,每天能赚200元工资。
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噶尔河谷地带,是西藏21个边境县之一,县内边境线长34公里。县政府所在地位于狮泉河镇。
澎湃新闻记者在噶尔县走访发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噶尔县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
5月13日,澎湃新闻记者在位于狮泉河镇郊区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看到,一座座现代化、可以自动开关、遥控喷灌的温室大棚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五月的噶尔,外面寒气逼人,温室大棚内却是一股股热浪。
甜瓜、西瓜、黄瓜、西红柿、茄子……数十种果蔬在温度、湿度均适宜的温室中长势良好。
“阿里日照时间长,这里种出来的瓜果会格外的甜。”负责经营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园的阿里福利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常福利对澎湃新闻说道。
他同时透露,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占地总面积730亩,是集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一体的,全部配套设施于去年夏天建设完成。目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共建有40余座温室大棚,种植了超过30种的蔬菜和水果,基本可以满足噶尔县城居民的食用需求。
这样喜人的改变让现任阿里地委委员、噶尔县委书记的高宝军感到欣慰。从普兰到噶尔,高宝军亲眼见证了自己试点推广的以棚栽业为主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在阿里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宝军还向澎湃新闻介绍,包括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在内的多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都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民”的运行模式,把当地群众增收作为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的重点,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学习就业的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离产业园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康乐新居’小区内就有80多个人在这里工作。春季插秧期,还要增加就业岗位,可以达到200个。”常福利介绍。
25岁的加央已经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工作了两年。她主要负责栽种西瓜。问她是否已经掌握了栽种西瓜的技术要领,加央有点害羞地点点头。在进入产业园工作之前,加央没有工作,现在她可以每天赚到200元工资,感到非常满足。
阿里地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提供的一组数据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这场“菜篮子”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阿里地区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以来,全地区新增产值1695万元,直接受益群众1200余人,人均增收1600多远。三年来,全地区农牧民在吃菜上节约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