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群星现象”耀荆楚 身边好人为何竞相涌现
2018-03-23 01:45:00 来源:中国文明网

\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大力推进先进典型和文明市民、身边好人的评选推荐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省、市具有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诚实守信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孙东林,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刘培、刘洋……数量多、质量高、覆盖广、类型全,构成了独特的“黄陂群星现象”。水有源,树有根,模范典型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为什么会出现“黄陂群星现象”?武汉文明网编辑连线黄陂区文明办及当地多位文化人士,剖析一二,与众分享。

殷商盘龙文化是源头

位于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地处长江、汉江交汇之地,是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该遗址以其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暴露在外的城垣遗址而闻名中外,彰显了当时黄陂乃至武汉地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礼器,诸如营造技术、下葬习俗、婚嫁礼仪、陶器工艺、玉器风格等都彰显了当时礼节礼仪。又如,盘龙城的墓葬为土坑竖穴,有棺椁、熟土两层台,有腰坑,幕底铺朱沙、玉戈打断下葬,大贵族墓有殉人。这就充分证明黄陂先民从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就有讲道德礼仪规范的传统了。

\

黄陂区盘龙城被认为是“武汉城市之根”。图为建设中的盘龙城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木兰文化、“二程”文化是根基

汉唐木兰文化是以人名命名的独特文化形态,发端于西汉文帝时期、黄陂北部山区大城潭村(古称双龙镇)木兰姑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是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忠孝勇烈”为基本内容的“道德型”民族传统文化的总和。木兰文化的内涵是木兰事迹的综合提炼体。在黄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生于1032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生于1033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岸边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故事为楷模,后发展为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辨、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理想等为基本内容的新儒学文化。后经南宋又一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当时黄陂就创办了孔子学堂,立了孔子神像、理学学堂等等,并留下了“程门立雪”、“如沐春风”的故事,学理学蔚然成风。

\

木兰乡社区核心价值观广场 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这些文化延续至今,形成了“黄陂群星现象”的文化根基。黄陂区大力宣传,弘扬木兰文化,不断寻找和昭示这种文化与当代的结合面,挖掘包含在里面符合时代精神的积极意义,为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所用。

从2000年起,黄陂区每年都举办“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文化节内容丰富,好戏连台,海内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使木兰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依托木兰文化,黄陂区还打造了木兰八景,以生态文化风光之美传递木兰文化蕴含的崇高人格之美,使木兰文化绵亘久长。

民风民俗家规文化是土壤

黄陂是以汉族为主的居住区,方言属鄂东楚语系统。长期以来,黄陂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民间风俗家规习惯与其它汉族居民大至相同,但也有独特之处。节假日,要相互串亲看望老人;结婚要拜堂,迎亲喝喜酒;下葬要停丧、入殓、吊唁,披麻戴孝;生孩子、过周岁、祝寿,要举行仪式祝贺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忠孝义节”、“只有拉蛮的父母、没有不落雨的天”、“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等民风民谚广为流传。

\

武汉市黄陂区六指群乐村杨家田全湾300多人一起拍摄“全湾福” 图片来源:黄陂区文明办 王力军 摄

一般家庭家规主要是以传统的伦常道德为处理成员之间的准则,在黄陂流传父母对子女有极大权威,媳妇对公婆必须恭敬顺从,家长一般由长辈或精干的同辈人担任,独揽内政外交大权,其他人则无条件服从。虽然含有些许封建意识,但也蕴含着合理的道德文化因子,并无时不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黄陂80后兄弟刘培、刘洋,为救重度烧伤的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争相割皮救父,被誉为“中国好兄弟”,他们获得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生死接力,在哥哥孙水林遇难去世后,弟弟孙东林冒着大雪,在腊月29将农民工工钱“如期付薪”,孙东林获得诚实守信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些感动中国的“黄陂故事”,无不是对黄陂人传承优良“家风家规”的最好诠释。

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动力

武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黄陂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李先念、徐海东、王树声、刘华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木兰山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写就了独树一帜的红色篇章。

黄陂北部门户姚家山被称为“武汉抗战第一村”。1940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驻姚家山,与前期到达姚家山地区的边区党委负责人陈少敏会合,开始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1941年至1946年,新四军五师在大、小悟山期间,司政两部常设在姚家山,而1943年的驻扎时间最长,达半年之久。

\

黄陂姚家山是“武汉抗战第一村” 图片来源:大众网

在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战功卓著。尤其是侏儒山会战中,新四军第五师经过大小14次战斗,粉碎日军万人大扫荡。抗战时期,新四军五师在姚家山蓬勃发展壮大,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完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也在黄陂木兰山创建,后来发展成为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中国革命起到了主导作用。电影《木兰烽火》就是反映了这一主题。

黄陂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杀敌、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牺牲数额达九万余人,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2012年,姚家山利用革命历史文物和山水生态资源,打造集红色经典和绿色精华于一体的“武汉抗战第一村”,修缮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文物6处,新建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红色广场,成为黄陂区乃至武汉市青少年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典型选树、宣传教育是保障

长期以来,黄陂区委区政府都十分重视发现、树立和宣传英模典型,教育群体,启发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推广了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徐运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好教师李先盛”、“全国科普模范钟生文”、“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抗洪英雄周康”、“割皮救父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等多方面的模范英雄人物举不胜举。

\

黄陂区木兰乡传承大余湾“耕读传家”文化,开办国学课堂。图片来源:黄陂区文明办

在培育、选树、宣传、推介先进典型的工作中,黄陂区及时成立先进事迹报告团,抽调精干人员,深入采访、挖掘典型先进事迹内涵,提炼其先进事迹精髓;组织区文联、区曲协等文艺工作者以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宣传扩大影响;每逢重大典型,黄陂区都要利用命名表彰大会、记功大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积极出台关爱帮扶措施……由于历届领导坚持开展抓学习宣传英模典型活动,“黄陂群星现象”的出现不足为奇。

与此同时,黄陂教育部门和黄陂中小学及至幼儿园都非常注重抓学生道德教育,倡导学校以德立校,以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为宗旨,坚持走以德治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英模典型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乐中成长,在成长中自主、自立、自强,实现自我超越,以勤、诚、仁、勇、孝、德为校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先导。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人格样板,黄陂区充分利用这些模范人物先进思想中蕴涵着的丰厚精神价值,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并依靠这些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扩大宣传途径、丰富宣传方式等,在潜移默化中,把一定的道德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与信念,实现典型育文明、文明树形象、形象展精神、精神促繁荣的现实成效,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个模范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束光芒。这是一个需要典型榜样的时代,他们是打动、激励我们积极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武汉“黄陂群星现象”的产生,与黄陂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息息相关,同时也源自于黄陂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扎实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典型培育、选树、宣传、推介机制,让黄陂“群星”在灿烂星空下熠熠生辉。(武汉文明网 卢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