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等10位科学家联合署名的文章6日发表于知名期刊《细胞·干细胞》,重申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可有效推动人类胚胎发育学的研究,并指明该领域国际合作的四个方向。
基因编辑是指对基因组进行精确地插入、敲除和改变,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尝试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基础研究及疾病治疗和预防。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应用于恢复成体病变器官的功能或预防未来后代发生遗传病。
被知名期刊《科学》评为2015年度科学突破的CRISPR/Cas9系统,能够更准确、灵活地改变脱氧核糖核酸(DNA)。这项基因编辑技术首次被用来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以后,全球范围内针对其可能对未来人类产生的影响展开激烈辩论。
裴端卿介绍,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在2015年年底联合召开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召集了22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相关委员会,共同探讨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伦理及监管。该委员会曾在2017年2月发表人类基因编辑报告书。
如今,来自人类基因编辑委员会的10位科学家联合发表新论述,指出,“如果可以进一步合理放开对人类胚胎研究的限制,科学界将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加巨大的成果”。
科学家们认为,为推动可遗传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加强国际合作,例如成立专门协调国际合作的学术联合会。裴端卿说,这个学术联合会将面向四个方向努力,分别是:完成包含调控网络的人类胚胎发育细胞谱系图;绘制从受精卵到原肠胚的人类胚胎单细胞解剖图;完善胚胎发育中遗传缺陷的数据库;建立服务于人类胚胎研究的共享工具和资源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