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知名学者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09-23 15:52:00 来源: 中新社

中新社讯 (记者 张晓曦)多位中外知名学者23日在北京围绕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议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月23日,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在北京举办。图为论坛现场,著名主持人杨澜(左一)主持中外学者嘉宾对话环节。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摄

当天的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学院院长严隽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及来自中、德、意、加等国的10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

严隽琪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尊崇不同文明间发展机会的均等和发展方向的自主,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包容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许嘉璐在论坛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各国只有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保持本国的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当前,我们要努力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讲清楚中华文化,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蔡武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理念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与“合作共赢”,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中华文明理应对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宗教学系主任王博认为,中国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既要坚持“做自己”,也要坚持“在一起”。中国与世界应当在多元中求共识、在差异中求会通,在寻求统一中包容差异、在尊重多样中确立一体,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认为,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今,开放对话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互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大门。

加拿大籍汉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认为,民主选举制并不是衡量政治进步的唯一标准,在中国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贤能政治”同样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历史传统决定了贤能政治比民主政治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

当天论坛,学者形成三点基本共识:第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套明显区别于西方价值的文化资源,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第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融互鉴的历史现实充分说明,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不同文明互补共融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互融的重要动力,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淬炼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支撑;第三,中华文明完全可以为新的全球化时代注入更为积极进步的文明内涵,中国应当也必须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为优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类美好未来探索更好的共赢之路。

中华文化学院为纪念成立20周年,今年9月以来已相继举办多场高端论坛,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对话。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