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46个世界环境日活动综述
2017-06-06 08:53:0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第46个世界环境日活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

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当天,全国多个省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唱响绿色理念,让天更蓝、水更清,鸟儿欢歌、绿草茵茵……

经济与环境和谐共进

西安市政府在大唐灞桥热电厂举办了“企业环保开放日”活动,邀请百名市民代表走进企业,现场参观交流了解企业环保、环保监测等工作,号召更多企业向社会公开环保管理,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今年3月,大唐灞桥热电厂公开了企业大气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通过厂外的电子大屏,市民可以看到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包括所有废气排放口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小时均值监测数据及排放标准。据介绍,西安市全部35家大气重点污染源企业将逐步全部向社会公开在线监测数据。

西安市环保局副局长王韬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5日当天,陕西省推出了15项各类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包括秦岭生态文化论坛、生态文学创作大赛、“绿色书架”共享图书、“绿色与生命发展”为主题的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秦岭论坛等。

河南省政府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6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两降一升”的数据显示,河南的空气质量扭转了持续恶化的趋势。

2016年,全省PM10平均浓度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96天,同比增加13天,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河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朝军介绍,2017年,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原则,河南各地各部门将继续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水青山的法律“保护伞”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世界环境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江西共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2459件,300余人被判刑;积极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形式修复生态环境,为江西绿水青山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处在经济转型期,如果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当地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为此,江西大力探索“司法护绿”,推进环境资源司法专业化建设,并在2017年3月30日成立了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资源环境审判庭。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5家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合议庭。

生态修复是环境资源审判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如何体现到审判工作中去?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庭审判员王慧军分析说,修复性裁判是环境资源审判的重要特点,旨在尽量修复或减少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损害。

“比如,对损害发生后能够修复的,以‘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形式,尽量判令责任人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对当地不能修复的,采用异地替代修复;责任人无法修复或拒绝修复的,委托第三方替代修复,修复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对部分较轻的违法行为,通过责任人‘护林’‘护鸟’等公益服务的方式,弥补对环境的损害。”王慧军说。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庭庭长黄训荣介绍,下一步,江西拟在适当地方设立一个或多个省级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省法院还将适时推动建立环资案件公益账户,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支持。

四川省法院5日对外宣布,去年,该院共依法审结环境资源刑事案件536件,为巴蜀大地的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为提升环境资源案件审判专业化水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设立了环境资源专业审判庭。四川省法院副院长白宗钊说,成立环境资源专业审判庭,能够更好地发挥熟悉这一领域法官的专业优势,严厉惩治环境资源犯罪,支持行政机关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等。

记者采访发现,去年以来,不仅在四川省法院,四川18个中级法院和25个基层法院也相继设立了类似的环境资源审判庭;乐山、峨眉山、甘孜海螺沟等景区还依托景区附近人民法庭建立了环保旅游法庭。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吴启洲5日透露,今年前5个月,上海查处环保违法案件2005件,处罚金额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9%和149%,处罚金额已超过2015年全年。

绿色环境你我共同参与

“先扫码,之后将干垃圾投放在右边,湿垃圾投放在左边,然后积分就返回到你手机里了,可以到小区门前的绿色驿站兑换生活用品。”5日,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富豪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正在向小区居民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获得积分。

从2017年1月起,长春市市容环卫局在朝阳区富豪花园小区实行“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几个月来,已有95%的居民注册垃圾分类APP,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园区内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化处理后,基本实现零填埋。

负责小区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杨莹向记者介绍了这个小区的垃圾处理模式:每户居民有一个专用条码,贴在免费获得的干湿垃圾袋上,每次扔垃圾时在垃圾箱上进行扫码,扔完垃圾后相应的积分自动返回到该户居民的手机APP内,积攒的积分可以在小区“绿色驿站”进行生活物品兑换,增加了居民的积极性。

杨莹告诉记者,园区内共设35个干湿分类垃圾箱,每天会有专门的干湿分类垃圾车将垃圾分别运到处理厂,干垃圾进入处理厂后人工分选出塑料、织物、玻璃等进行回收利用,再利用纸塑分离机将塑料袋、纸等分离出来,进入分类降解系统;湿垃圾进入处理厂后首先进行脱水和污水处理,再进入生物降解系统生成有机肥,不可回收的废垃圾压缩打包后进入焚烧厂焚烧发电。

据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试点期间共处理垃圾150吨,其中干垃圾49吨,湿垃圾101吨,可回收资源化23吨(金属、织物、玻璃等),污水处理63吨,产出有机肥35吨,焚烧回收近29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但是我相信为了我们的环境,大家一定能做到。”杨莹说。(赖星、吴光于、周蕊、蔺娟、赵丹丹、梁娟、高音子、秦汉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