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马尔代夫开启“大桥时代”
2017-05-13 10:15: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马累5月13日电  通讯:马尔代夫开启“大桥时代”

新华社记者 杨梅菊

下午5点,太阳开始泛出温柔的红色,马尔代夫首都马累迎来一天中最为凉爽的时刻。穿过人流,侯赛因一家来到马累岛东头。

“快看,大桥!”5岁的女儿爬上防护堤,指着不远处轰鸣的机器和塔吊兴奋地喊着。

她看到的是在建的中马友谊大桥。这是马尔代夫有史以来第一座大桥,也是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桥,更是世界上第一座在珊瑚礁上建造的跨海大桥。能亲眼看到一座桥从无到有、漫漫浮现在海面,是侯赛因一家难得的体验。

中马友谊大桥2015年12月30日举行开工仪式,从那以后,观桥就成了马尔代夫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像侯赛因一家一样,每天都有几百名当地民众观看建设中的大桥。马尔代夫政府还特地在马累岛东岸修建高台,安装远望仪,命名为“中马友谊大桥观景平台”。

侯赛因在旅行社工作,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不计其数。“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是中国和马尔代夫之间的桥梁。但没想到有幸看到一座真正的大桥建起。‘中马友谊长存’,这座桥就是这句话的见证。”侯赛因说。

同一时刻,31岁的郗永磊正走在侯赛因一家所遥望的栈桥上,做下班前最后一趟巡视。作为大桥施工技术组副组长,他每天都要在这条长2公里的栈桥上走几个来回,黝黑的肤色是热带阳光给他的印记。

作为最早接触项目的一批技术人员,从大桥施工方案确定,到第一批项目物资集港,再到第一艘船抛锚、第一根桩基入海……如何与这片“恶魔之海”斗智斗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郗永磊有说不完的故事。

“一个由无数岛礁组成的国家,有世界上最美的海滩和沙滩,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郗永磊说:“项目所需的物资、设备甚至是建设人员都需要进口。”

2016年2月25日,第一批船舶抵达。没想到,船舶一开始抛锚就被印度洋来了个下马威。

“这里的海浪很不一样,船身除了纵向晃动,同时还在横向摆动,100多吨的重力锚吊起来摆幅能有二三十米,根本无法下抛。”郗永磊回忆说。

接下来,主桥钢护筒吊装、施沉、打桩,马尔代夫的特殊地理环境给整个施工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且都是无先例可循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项目初期进度比预想慢了很多。

为确保大桥按期竣工,郗永磊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因地制宜,在施工过程中研究出在珊瑚礁地质条件上建设跨海大桥的工艺工法。

“按照现在这个进度,6月底之前所有承台就出水了。一旦出水,就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恶魔之海’,进入传统施工阶段,所有进度都会在可控范围内。”说到这里,郗永磊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迎战技术难题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忍受着极端的气候环境: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一天喝下15升水却不需要上厕所,汗水侵浸着身上的湿疹疼得像在上刑,去年技术组90多人患上登革热……

如此全身心投入的背后,有着郗永磊和同事们坚定的信念:大桥不仅仅为马尔代夫当地居民提供交通便利,还将向世界展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管理。

连通马累岛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项目设计总长2公里,由桥梁、填海路堤及道路等组成,使用寿命100年。大桥建成后,正如侯赛因和30万马尔代夫民众所期盼的那样,环马累生活和居住圈得以形成,马累岛居住压力将得到有效疏解,游客则能通过陆路从马累快速到达机场……

“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是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正在建造的中马友谊大桥则实现了马尔代夫岛屿和岛屿、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项目技术组组长林树奎说。

马尔代夫期盼了几十年的大桥梦,终于要实现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