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武汉丨红房依旧 青山常新(节选)
2022-06-26 10:48:00 来源: 武汉图书馆




  红房依旧 青山常新(节选)
  作者:李文扬
  在武汉市的青山区,有一处特殊的风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或多或少都见识过它的样子:在笔直的街道两边,是一片三层红色外墙、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带点俄罗斯风情的房屋,进去稍不留神就会迷路,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从工业三路路到建设八路,从“红钢城”到“红卫路”,这些地名之间共同的“红”,是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共同记下的,武汉钢与火交织的一段历史。红房子,就是这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1956年首批红房子在蒋家墩一带建成,也就是现在的八、九、十街坊,这片红房子成为当时武钢最好的居住小区。随着后期的发展,红房子达到十六个街坊之多(三至十八街坊),总面积50万平方米,由长江岸边向着内陆不断延伸。每12栋红房子排列成矩形,中央是绿化带,从天上往下看,这一团团红色的建筑守护着武钢人。正是这个原因,这片区域也有了一个更为独特、更直接的名字——红钢城。每天,数万工人从红房子里走出,迎着红彤彤的朝阳走进武钢。武钢,也随着这些红砖红瓦的红房子而声名远扬。


  红房子其独特的外貌和内在结构使得它在新中国早期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许多老人对红房子有着特殊的依恋。“这里的绿化很好,活动空间大,没有城区里那么多的喧哗。”“在这里住着安稳,扎实,而且街坊周围都是熟人,比亲戚还亲近,有什么事情招呼一声就好了,舍不得搬走。”这些老人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青山,献给了武汉,献给了那个钢铁岁月。对于深深扎根于青山的这些人来说,这一片红不仅仅只是一个住所,更是他们的寄托。
  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渐渐长大,那个时代的故事在尘埃中风化,那个时代的红房子也逐渐走到了暮年,红砖红瓦隐匿于城市之间,退至幕后。在推进青山区对红房子的改造工作中,为了让红房子所代表的一代人的精神不随房屋建筑的消失而消失,让红房子的人文故事流传下去,红钢城街于2014年策划了系列活动方案,进一步挖掘“红房子”文化、故事等历史人文因素。再现青山区发展改革史的励志工业情感大戏《红房子》,也于2019年11月在红钢城街辖区正式开拍,用新的方式去讲述红房子的故事。在新时代里,红房子这一特殊的建筑似乎得到了新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青山区一起迎来蜕变。
  在青山区这六十年的历史中,曾经还是少年的那一辈人,慢慢长成了青年,如今也已经变成了老人。这段年月不长,也不短。红房子早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建筑可以概括,它是这一段岁月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是那一代人的记忆符号。或许这样的符号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合时宜,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但请快步走过去的时候回头望一下它,回望一下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武汉的过去因为有它而精彩,我们怎能舍它而去?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