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鸡腿瓶”长啥样?来这个辽金元文物展看看
2019-04-02 21:11:02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日讯 4月3日,由大同市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将在武汉博物馆开展,长江日报记者2日提前探馆,一窥900多年前华夏民族融合的别样民情风俗。

“散乐侍酒图”壁画。记者王震 摄

鸡腿瓶见证“民族融合之都”美誉

古都大同北望草原,南极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素有“民族融合之都”美誉。自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至元初,大同作为辽金元陪都两百余载,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继入主西京大同,在此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曹臣明介绍,这次共有131件(套)该馆馆藏辽金元文物精品来汉,以“民俗风情”“窑火神韵”“魂兮所归”“壁彩丹青”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辽金元时期春夏耕作、秋冬射猎,茶酒饮宴、家居逸乐的生活百态。

褐釉鸡腿瓷瓶。记者王震 摄

“这批珍贵的文物,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曹臣明说,西京大同,历经岁月沉淀,来自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交融汇聚,碰撞生息,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

辽金瓷器承袭唐宋风格,质朴自然,内敛含蓄。游牧民族在吸收汉风的同时或多或少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本次展出的一件褐釉鸡腿瓷瓶即为辽金元时期的典型器物。这类器皿便于马上携带,为游牧民族所用。

有研究者认为鸡腿瓶和梅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辽国立国之初,北宋每年都要给辽朝大批精美的瓷器,这其中就包括梅瓶。宋辽之争中被掳掠到北方的能工巧匠,根据辽人的审美要求和实用特点,烧造出一批近似梅瓶的器物,这就是后人所见的“鸡腿瓶”。

大型陶魂塔体现胡汉杂糅葬俗

本次展览最显著的位置展出了一件高近1米的大型陶器,是辽代彩绘陶魂塔,造型奇特。这是一种沿袭晚唐以来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专为祭奠、安托亡灵之用的冥器,由上、中、下数件组合而成。

曹臣明说,西京大同,深受契丹和女真习俗影响,盛行火葬,葬俗呈胡汉杂糅面貌。以祈求死者灵魂得以安息的方形魂棺、带孔陶器、塔形器以及谷仓形罐,在辽金元墓葬中十分常见,其形制及纹饰深受汉民族葬俗影响,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丧葬文化相互融合、发扬继承的具体表现。作承托姿势的力士、作舞蹈姿态的童子,以及彩绘莲瓣纹、卷云纹、兽面纹、火焰纹,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纹样,装饰在各式骨灰器上,反映了佛教因素已深入到丧葬习俗层面。

这次展出的几件元代陶质家具明器,有供桌、陶椅、火盆架等,造型别致,结构粗壮厚重。据介绍,蒙古族统一中原后,吸收汉族文化,走向定居生活,居所由移动式帐篷向汉式房屋建筑转变,室内用具亦继承辽宋高型家具。

方形陶桌。记者王震 摄

观众同样能在此次展览的金代墓葬出土的壁画中一窥民族融合的印迹。一件“散乐侍酒图”壁画,画面左侧,由五位中年男侍和食盒、圆盘、火盆、执壶、矮桌等生活器具图案构成,画面右侧,则由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器具等组成,如一个瓶子和一个马鞍图案,寓意“平安”。

据悉,展览持续到6月23日,观众可免费观展。 (记者王震 通讯员丁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