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藏家收藏近万件茶文化实物及资料,呼吁建万里茶道博物馆
2019-04-01 00:56:13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31日讯 “万里茶道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武汉作为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和大量文化遗存的城市,有必要尽快建立万里茶道博物馆。”日前,武汉城市历史研究者陈勇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其藏品,从茶箱、茶具、广告贴到相关文献影像资料,20年来他与朋友收集近万件藏品,它们用丰富的细节揭开“东方茶港”的历史记忆。

陈勇展示收藏的玻璃茶罐

从美国拍回俄皇太子访汉原版照片

1890年至1891年,俄皇太子尼古拉(即后来的俄皇尼古拉二世)访问印度、中国、日本东方三国,其中一站是武汉。《彼得堡新闻》主编兼发行人乌赫托姆斯基把这次旅行写成一部《尼古拉二世皇帝陛下东方旅行记》,1897年在彼得堡出版,同时译成各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书中称,这是尼古拉二世皇帝唯一的一次东方之行。

1891年俄皇太子尼古拉访问武汉时原版照片,地点为汉口江滩

陈勇不仅收藏了此书的法文版,还找到了书中欢迎俄皇太子访问汉口插图的原版照片。“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照片还不能直接印刷,而是要刻成铜版画再印成书刊”,陈勇说,他收藏的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具有俄式教堂风格的棚帐前,清朝官员、俄国商人欢迎俄皇太子的场景。书中铜版画明显是对此照片的再创作,为全面展现场景的盛大,画中人物比例缩小,人群也由横排改为弧形排列,近处人物的脸上还能清晰看到欢欣愉快的表情。

陈勇表示,经过战争、社会动荡,俄国贵族、茶商、摄影师的收藏品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来,出现在各种拍卖现场。这张原版照片就是他在海外朋友的帮助下,从美国拍卖场拍回来。

陈勇还收藏有各种玻璃照片、立体照片、银盐照片,如摄于1900年的一张立体照片,展现从江面看向港口的视角,远处是临江巍峨的建筑物、整齐的台阶,近处是成群的码头工人肩扛茶箱,两张照片拼在一起用特制镜片观看,可呈现立体效果。照片背后用英、法、俄等6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汉口,中国最大的茶叶港。

锡兰茶也打“汉口”旗号

陈勇的收藏中,各式木制、铁皮、瓷制、玻璃的茶箱与茶罐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包装盒上最常见的就 是“Hankow”(汉口)字样。在一些19世纪末的俄国铁皮茶罐上,正面是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手捧茶罐,醒目位置是“Hankow”字样,而在侧面不显眼的位置则可发现小字标明茶的产地是锡兰。陈勇认为,“锡兰茶打着汉口茶的旗号,就像现在的贴牌产品,说明了当时汉口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的好口碑和重要地位”。

标有汉口字样的广告

“汉口茶还得到了俄国皇室的认可”,长江日报记者在一幅俄国茶商的羊毛毡广告贴上看到,沙皇俄国的双头鹰国徽几乎占据整幅广告贴上半部,下部是新一季上等功夫茶、汉口等英文广告词,其中“Hankow”(汉口)以大字号单独标出。这个广告贴的时间约为1870年至1910年间,至今仍色彩浓丽,陈勇认为,它是汉口茶得到俄国皇家认可、用国徽为其背书的实证。

“中俄贸易早期,茶叶在俄国是昂贵的物品。”陈勇展示其收藏的一个恰克图时期玻璃茶罐,上有俄文的茶与恰克图字样,下面镶嵌银质托座,“用贵重的玻璃制品来装茶,可见俄国人对茶叶的珍重”。他收藏的许多俄国茶箱都配上了锁具,据说是为防止小孩和仆人偷喝,也从侧面说明了茶叶的珍贵。

明信片串起的中俄密切联系

陈勇还收藏大量书籍、报刊、明信片等文献资料。如1877年出版的《伦敦新闻画报》,有对中国茶叶贸易的专题报道,其中一幅插图展现了港口搬运茶叶的繁忙场景,而包装箱上有醒目的汉口标志。数据显示,当时中国茶叶占到世界茶叶贸易量的80%以上,而汉口输出的茶叶又占到中国茶叶的60%,当时的欧洲人甚至把汉口港称为茶叶港。陈勇从英国找回了这期报道的原版杂志和这幅插图的原版设计稿,他认为,“它们直接印证了武汉作为东方茶港的辉煌历史”。

他收藏的文献中,还有1882年出版于法国的《乐游世界》,记载1874-1875年一个俄国访问团途经西伯利亚、蒙古访问武汉的故事,其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汉口俄商茶厂及茶业贸易盛况,成为最早向世界推出的“万里茶道”游记;另外,1888-1910年英国政府关于香港、广州、汉口等地的贸易报告,有茶叶贸易的详尽数据。

陈勇也收藏了大量明信片,有1901年从汉口寄出的东正教堂明信片,有盖有邮戳的新泰大楼明信片,背面用英文标注明信片的主人曾住在大楼的几层、几号房,有的明信片上有采茶、制茶、贩茶画面,风格则明显是西式。“这些明信片是中俄贸易密切的明证”。

陈勇认为,在万里茶道申遗的背景下,武汉茶叶贸易的兴盛历史一定要展示出来,这既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是武汉连接世界的桥梁。他呼吁,有必要尽快建立万里茶道博物馆,让更多人通过实证了解武汉这段辉煌历史。(记者冯爱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