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刚刚过去的周末,不仅樱花大道上人群涌动,湖北省博物馆里,游人也是络绎不绝。别具荆楚风韵的省博门前,慕名而来的旅客排着长队,等待着享受一场钟磬和鸣,剑舞楚天的文化饕餮。
近些年来,省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二十年前的省博,门可罗雀,游客多是由学校和单位组织来参观的。大家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对编钟说一句“好壮观”,对青铜剑赞一句“好精致”,游览也就结束了。
十年前的省博,游客逐渐增多。三五人群聚在展厅前,有人会指着青铜爵问使用方法,有人会指着簋的介绍牌问这个字的读法。
如今的省博,门庭若市,游客的问题变得“难以对付”。比如,曾国与楚国有什么关系,每一件礼器的数量有什么含义等。有的游客没有得到满意答案,便自己查手机,来解答心中的疑惑。
近几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的人气越来越高,每到周末,如龙般的长队成了省博入口处标配。
人流也“倒逼”着省博不断革新。过去游省博,讲解员和讲解器都属于“高配”,现在,人工讲解员、租赁讲解器、电子讲解屏、互联网讲解软件,一应俱全。人工智能和互动问答,更是坐实了穿越之感。
其实,不止湖北省博物馆如此人气火爆,近些年,从故宫博物院到地方博物馆,从历史博物馆到各种专业类博物馆,都在逐渐走热。
故宫的上元灯会,预约名额被“秒杀”,近万人奔赴“紫禁之巅”。
苏州博物馆的吴中风雅,黑白建筑,因为气质清新,与江南韵味浑然天成,也被一次又一次的炒上热搜,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
有数据统计,我国的博物馆正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面向社会开放,博物馆的“盛世”正铺陈在眼前。
博物馆能“火”,当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转型,就像“故宫+”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爆款IP”。但民众的文化需求,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助力。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放到文化历史领域,去品味时间纂刻的美感,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综艺才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博物馆的自我革新,创意创新,也变得更加有动力、有方向。可以说,前途无可限量的文化市场,正是由民众的文化需求催生出来的。
上周末,武汉市民是真实地感受了一把文化需求的力量。不管是如期而至的樱花节,还是新兴宠儿博物馆之行,它们的火爆,都是仓廪充实之后,人们所追求的精神食粮。
博物馆火爆还只是开了一个头,面对大众的文化需求,我们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我们的传统技艺,文艺精粹,诗词歌赋,如果能够走下神坛,走进生活,一样会受到大众的追捧与喜爱。前些年,因城市容不下书店而产生的烦恼,现在也有了解决途径,若能瞄准民众的文化需求开办书店,也就大可不必忧心书店的“生存”了。总之,一句话,哪里有民众的需求,哪里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