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家"捡到30多块宋代铭文砖 揭武昌古城历史谜团
2019-01-24 02:31:40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3日讯(记者金文兵 周劼)武昌区中山路与得胜桥交汇处的一处地铁5号线施工工地,武汉考古所的考古人员正在划分探方,按部就班地发掘武昌古城门之一武胜门周边的古城墙遗址。

 

从现场的城墙基走向与规模来看,考古人员认为这里属于武昌古城正北的一座瓮城,而城墙基属于明代。

这处遗址也间接证实了1908年陆军特别小学堂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按照科学测绘方法测量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详图》的精确性。也可以看出从明代到近代,武昌城城墙的传承性。

而在考古现场之外,在这一带的拆迁现场,民间“砖家”刘文斌共搜集到了30多块带有铭文的宋砖。

图为刘文斌搜集的宋砖,“右长釰”“右横冲”“右选锋”“克胜”“右雄武 ” 记者胡冬冬 摄

清图、明基、宋砖,间或从其他遗址搜集到的带戳记的元砖,这些时间的线索带给我们一些期待:武昌古城正在向我们揭开面纱,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往昔繁华;亦或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武昌古城的复杂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让我们更加跌入历史的混沌中。

宋代城砖,紧紧咬合着明代城砖

22日,长江日报记者陪同刘文斌来到他发现宋代城砖的地方,旁边就是已打下木橛,划出探方范围,铺上塑料网布,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现场。

图为1908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详图》,红圈内为本次考古发掘现场位置  

经刘文斌指认,他捡砖之处,是考古现场之外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同行考察的武汉网友“力托”经过对照旧地图和地照片,怀疑这个地方是明代武胜门的瓫城拐角处。

采访现场,刘文斌发现一处深约1米的土坑壁上,一批体量庞大、外形方正的明代城砖,与十多块宋代城砖相互咬合在一起。在城砖上方,还发现了一根直径六寸的陶制下水管,管口上和管体上方包裹着厚实的雪白的石灰状物质。

刘文斌是地道武昌人,痴迷收藏古砖已有20年,对武昌各时期不同的古砖已形成一个收藏系列。

 

图为刘文斌搜集的宋砖,“咸淳壬申”  记者胡冬冬 摄

在刘文斌家中,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一个类似鞋柜一样的木柜,搁着这批刚捡回的古砖。砖上刻有“乙酉新开窑”“丁亥新开窑”“乙酉五里窑”“丙戌山西窑”“汉阳军造”“辛已造”等戳记。

经省图书馆文史专家昌庆旭鉴定,这其中多为宋砖。比如:有一块砖上以浮雕手法标有“咸淳壬申知鄂……”字样。昌庆旭说,这块砖很珍贵,它有明确的纪年,藏有很多历史信息。

咸淳壬申,是公元1272年,时在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八年,也是襄阳为元军所破的前一年,汉阳军、鄂州为元军所降的前两年。这就意味着,这块砖已有700多岁了。从这块砖的厚重中也可以感知当年国破之际,武昌城加紧修筑以备外患的匆忙和焦急。

另有一些古砖的铭文,标注了“饶三七”“孟桥徐百一”“蒲州左十”“蒲州钟三”等字样。

昌庆旭说,中国古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故当年的工匠在其所制造的砖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这相当于是生产者、被摊派者或督造者的“编码”,或等同于现今生产者和原产地的条形码标识。古人对于城砖的烧造过程和烧造质量,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检验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所以南宋楼钥(1137-1213年)才会在诗中感叹:“古人烧砖坚于石。”而据历史学家李伯重的研究,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烧砖1000块约需木柴1马车。

宋代城砖,勾连起岳飞督鄂的故事

对于武昌城各个年代的各种城砖,一直有一批民间人士在努力搜集、整理,以期从中发现更多关于这座城的历史信息。

湖北省博物馆老专家陈上岷先生,作为长者,曾赐予记者一本著作《玉筍集》,书中记录了一个人——易均室先生(1886-1969)。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收藏武昌城砖的第一人。

在1926年武昌拆除城墙时,易先生搜集了大量城砖。抗战时期,易先生避难离开武昌,将这批古砖和其他文物埋藏于地下,其后不知所踪。

这其中,有一块“嘉定戊寅官窑三十将造”古砖,除了“书法绝肖唐碑”的美学、书法价值以外,还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一,“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一个年号,“嘉定戊寅”是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是“官窑”,表示这些城砖为官方督造、官窑生产;三是“三十将”,这是南宋的一种“九军三十将”军事编制。

图为刘文斌搜集的宋砖,“水军”“前军”“中军”“中军”“踏白军” 记者胡冬冬 摄

而刘文斌搜集的一批宋砖中,恰好有“三十将”“水军”“前军”“踏白军”“右雄武”戳记。

据昌庆旭查阅相关资料,证实这些称谓都是宋代军制中的编制或番号。以曾经在武昌城驻防的抗金名将岳飞的部队为例,他统领的部队大约十万人,至少分为十二军: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其中背嵬军为岳飞的“亲军”,最为精锐,光骑兵就有“八千余骑”,在岳飞抗金的战役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之誉。(资料来源:王曾瑜《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

踏白军,意为搜索部队,相当于今天的侦察兵,有时也起到特种部队的作用。古汉语“踏”,是踏勘、搜查的意思。“白”是通假字,通“薄”,指草木丛生、利于掩藏。踏白就是要发现敌人的埋伏。(资料来源:春源《释“踏白”》)

岳飞很重视侦察工作,他派手下最得力的干将董先统领踏白军。董先和牛皋一样都以骁勇著称,也可见岳飞踏白军的战斗力。

2012年2月,在武昌区蔡家嘴兴国路变电站建设施工中,发掘清理出一座宋代砖室墓,通过对残存墓碑的辨认,得知此墓正是踏白军统制董先之墓,墓碑为董先夫妇的墓志铭。根据碑文记载,董先率部队在岳飞北伐收复襄、邓诸州时加入岳家军,随后一直跟随岳飞。(资料来源: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蔡家嘴墓地发现南宋董先墓及墓志铭考》)

加上岳飞长达7年“奉诏移屯鄂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带有军制符号的宋砖,是由岳家军所制或督造完成。虽还缺乏更多的考古和文献资料,但这不失为一个美丽的历史假设。

一块小小的砖头,一段残破的墙垣,沐风沥雨,在时间中老去,但哪怕只留下片段的痕迹,也在承载和记录着城市的历史细节。

“和文物一样,古城的砖头也是不可复制的。”昌庆旭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城砖,而不是在老城拆迁时,将这些古砖当废物处置。一旦发现“带文字的古砖”,请记下发现地点,拍下照片,让我们共同留下并传承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

千年风雨武昌城

武昌城最早从哪里来?武汉最早从哪里来?这是武汉人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武汉人定位自我的人之常情。

寻找真正的武昌城,得从地上和地下、文献和考古几个方面共同入手。

从文献来说,武昌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从公元223年孙权筑夏口城开始,历经战乱数百次,大战23次,屡毁屡修,历代不辍,于明初基本定型。

武昌城的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公元223年孙权所筑的夏口城;二是公元454年,南朝孝武帝扩建的郢州城;三为公元825年鄂州节度使牛僧孺增建的鄂州城;四为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拓建的武昌城。(资料来源:刘炜等《武昌古城防御空间研究》)

夏口城,筑于黄鹄山(今蛇山)东北处,城周长约1000~1500米,墙体采用土石材料,因地处夏水(今汉水)通江口,故称夏口城。

郢州城,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其城墙沿蛇山山脊而建。

鄂州城,对原本为夯土结构的城墙进行改扩建,城周长约15里,以陶壁为城,自此武昌城墙变为砖墙,这是武昌古城历史上的第一次跨越蛇山的大扩建,此时的鄂州城东至小龟山,南抵紫阳湖,西达蛇山西,北临沙湖南。

武昌城,在鄂州城的基础上向蛇山两侧展开,东至长春观,南抵鲇鱼套,西临长江边,北达新河岸,城周长约20里,设城门9座,城内于蛇山之南兴建楚王府,环绕湖广三司等政府职能部门。

从此武昌城定型,一直延续到1927年。

武昌古城结合地理区位、山水环境,逐步形成了依山傍水,“盾形、城河、九门”的特点。

武昌城池南北长约3260米,东西宽约2500米,面积约6.2平方千米,略呈盾形。

它的建筑思想既是基于“崇方”的理念,也是因地制宜地灵活变通。城周边水路环绕,西临长江,北靠沙湖,南抵鲇鱼套,为顺应周边水势,城墙转角平滑处理,利于防御;另外,盾形象征着坚不可催,“寓意于形”,象征着武昌城池固若金汤。

武昌城护城河总长约为11千米,河水深约7米,宽约10米,分布于武昌城北、东、南三面。城内湖河相连,城外河江相通,将长江、护城河、城内湖泊连接为城河内外一体化的水利工事。

明朝武昌城设城门九座,东有忠孝门(小东门)、宾阳门(大东门),南有中和门(起义门)、保安门、望山门,西有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北有武胜门。武昌城城门形制有别于其他城池,城门外凸,平面上形成一个“U”形的内向空间,这种内向空间在战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但是文献只能告诉我们历史的大轮廓,很多空白细节之处需要考古的实物来填充。比如这次发现的宋砖,在武昌城的历史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唐代鄂州城的修缮,还是明代武昌城的基础?

东汉至隋朝的武昌城主要发挥其行政、军事功能。宋代以后武昌城的经济功能长足发展,商业和水上运输业繁华一时。南宋时期,武昌城又成为宋金、宋元战争的前线,再次上升为军事中心,军政一体,宋代的修城有没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从元朝开始,武昌取代江陵、襄阳而成为大区域(湖广行省)的政治中心,元城又会否在宋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

这些都需要考古的成果来提供线索和思路,宋城在哪儿,元城在哪儿,也许只有考古知道答案。

但是考古又是一门谨言慎言、科学性极强的学问,它的行规是没有完整的发掘报告,不轻易透露任何信息。这次武胜门古城墙的考古发掘报告也许要到数年后才能看到,那时很多谜团可能会有答案,更可能的是,答案之上产生更多的谜团。这不就是历史的魅力吗?

1134年,岳飞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后,回到武昌。他登上黄鹤楼,北望中原,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一词,起句就说:“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在他看来,城郭就是故国故乡。

今天我们遥望历史,也看到了不同的武昌城,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血脉之所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